close

海水的碳酸鹽系統(引用自維基共享資源).jpg

圖片:海洋碳酸鹽系統對照酸鹼度示意圖(引用自維基共享資源)。
珊瑚蟲構造(引用自維基共享資源).jpg

圖片:珊瑚蟲。自然界有很多珊瑚蟲種類也都是鈣化生物(引用自維基共享資源)。

      最近這兩天,霸王寒流讓台灣到處下雪的奇景讓不少人都驚訝不已。這對台灣人而言真的很驚奇,雖然台灣的氣候變動只是全球氣候的一小角,但從亞熱帶的台灣也上演到處下雪的情景,應該敏銳的人已經嗅出氣候環境正在變動的情形了。今年氣候變遷已經被列入世界經濟論壇所注意的焦點了,尤其是在北半球國家陸續遭遇到夏季較大熱帶氣旋或是冬季異常暴風雪等極端氣候衝擊事件時。不過即便如此,世界企業界與政界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因應仍然有很多是停留在爭論的階段。這其實頗糟的。其實前不久在看到有人分享一些國外冰風暴的訊息給一些論壇時,也還是有部分網友覺得『那是別國的事情,關台灣何事呢?美東的冰風暴不是最近幾年常常上演嗎?』。結果牢騷之聲才剛發完,台灣就在這幾天迎接了來自北極的霸王寒流。所以,真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各類極端氣象絕不是別的國家才會發生的遙遠問題,只是什麼時候有可能發生科學家並無法完全預測。

     當然就大尺度的地質史而言,我們將來可能還得面對小冰期的衝擊(據部分理論模式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這部分也的確有人認為,有了小冰期,那我們是否就可以不用去管氣候暖化了?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因為在過去以來人類確實製造了頗為極端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空氣汙染的排放,而這樣的排放所影響的層面雖然科學上以『氣候暖化』這個名詞來作一個概括。但其實還包括了各類區域性的極端天氣,包括極端降雨、極端乾旱、極端寒流、極端熱浪等等。而比較討厭的是,像是人類大量排放的空氣懸浮微粒已被證明除了PM10和PM2.5這些大小的顆粒吸入可直接危害我們肺部與心血管健康以外,它們也提供給氣團大量的人造凝結核,於是造成極端強降雨順著這些人造凝結核聚積的區域增加發生的頻率。除了造成區域性強大的暴風雨和水災,更造成水氣在沿海區域就全部消耗掉了,於是渴望降雨的內陸乾燥地區必須承受更大的旱災風險。而人類所製造的暖化效應,已有一些氣候模式顯示對於北極環流造成破壞,因此讓北極渦旋與噴射氣流能夠北半球冬季時更長驅直入進入到原本無法進入的緯度區域,並造成極端寒害的問題。這點是我們這幾天才剛剛接觸到的(雖然偶爾遇到雪景大家會覺得很開心,但如果以後都成為常態的話,我覺得必然有人會開始難過的)。另一方面,人類一直在製造的二氧化碳已經悄悄影響另一個我們平常都不會注意到的環境系統,那就是海洋,海洋是地球上除了熱帶雨林以外,另一個重要的碳儲存庫,它透過海水、化學沉積物和當中許多可以儲存碳素的生物,以進行對於碳的封存。但是目前人類所製造的大量二氧化碳已經劇烈到連海水的緩衝能力都快hold不住了。於是原本偏鹼性的海洋,開始朝向化學中性的方向發展,這樣的酸化過程有可能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理代謝、酵素活性以及重要養分的取得方式(尤其針對微生物、浮游生物和鈣化生物),一些毒藻類可在部分海域大規模的增生並毒害其它魚貝類,而最慘的仍舊是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棘皮類(如海星、海膽)、藤壺、牡蠣、蛤蠣、珊瑚以及大部分人所陌生的有孔蟲類、珊瑚藻類、以及其它螺貝類等等。海洋酸化會持續降低這些生物在鈣化它們生理構造(如貝殼之類的外骨骼)所需要的可用碳酸根離子數,使得鈣化變得困難。一些更酸的海域甚至還可能會破壞這些生物的生理構造而造成大量生物死亡的情形。過去海洋酸化曾經在生物滅絕事件當中扮演過關鍵性的角色,包括白惡紀末(如果你以為白惡紀恐龍等生物大滅絕都只是因為隕石撞擊的直接影響那就錯誤了),以及大眾比較不熟悉的二疊紀末、三疊紀末的滅絕事件,甚至距離人類現代最近的一次,距離現在約五千六百萬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當時地質變動造成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和海洋,導致海洋酸化,大量生物死亡,所有海盆的碳酸鈣沉積物都曾發生大量溶解的情形。而人類目前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約有三分之一不斷被海洋所吸收,也就是高達一千五百億公噸的二氧化碳。而這樣的數據很有可能逐漸逼近過去發生大滅絕的情形。我們知道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是比較能夠承受新的環境衝擊的,反之,一個不健全的生態系統,則很有可能在另一次劇烈的環境衝擊下徹底土崩瓦解。如果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則實際上不管2030年是否會進入小冰期,至少在眼下還有十多年,我們都是有必要持續避免這些造成氣候變遷與環境負擔的因子持續加成影響我們的生態系統。嗯,也許有的人認為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還是距離我們太遙遠,那就回到與我們物資供應最密切的農業系統吧(其實兩者絕對彼此相關)。早幾年,我們所面對的春季極端乾旱、夏季颱風大型洪害和冬季極端寒害就曾經造成我們大量的農作物損失與物價波動的情形。最近一波的霸王寒流,雖然目前的農業損失還在估計當中,但也可能是不小的數字。而如果這類極端氣候的情況隨著人為性氣候暖化因子的持續加劇,也變成一種高頻率的通性呢?那是否應該要更審慎地提出長期的因應措施呢?

      所以回到那些國際大人物的會議桌上,或是我們自己政商界各人物與團體的辦公桌,大家都應該要正視人為性氣候暖化的議題,並加緊腳步做好各類因應環境衝擊與災害風險的調適策略。

相關閱讀:

1.這個國家這麼做 把氣候變遷變成前進力量

http://udn.com/news/story/7060/1424685-%E9%80%99%E5%80%8B%E5%9C%8B%E5%AE%B6%E9%80%99%E9%BA%BC%E5%81%9A-%E6%8A%8A%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8%AE%8A%E6%88%90%E5%89%8D%E9%80%B2%E5%8A%9B%E9%87%8F

2.加國總理嗆狄卡皮歐:氣候變遷言論沒幫上忙!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6-01-24/69568

3.企業未列氣候變遷風險 證管會遭批監督不周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02/1464281-%E4%BC%81%E6%A5%AD%E6%9C%AA%E5%88%97%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9%A2%A8%E9%9A%AA-%E8%AD%89%E7%AE%A1%E6%9C%83%E9%81%AD%E6%89%B9%E7%9B%A3%E7%9D%A3%E4%B8%8D%E5%91%A8

4.世界經濟論壇登場 氣候變遷列全球最大風險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456420-%E4%B8%96%E7%95%8C%E7%B6%93%E6%BF%9F%E8%AB%96%E5%A3%87%E7%99%BB%E5%A0%B4-%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5%88%97%E5%85%A8%E7%90%83%E6%9C%80%E5%A4%A7%E9%A2%A8%E9%9A%AA

5.科學家警告:太陽15年後「休眠」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713/534410.htm

6.北極暖化 全球振盪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2608

7.海洋酸化危機 人類難逃一劫

http://pansci.asia/archives/598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