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今日的舊莊國小。舊莊國小在早年曾經是低矮的平房,後來才改建成今日的規模。
圖片:舊莊國小前的大片濕地,這裡有很多腹斑蛙。
圖片:鄰近中研院的舊莊地區仍舊維持著一貫的寧靜,而這裡也還存在著一些比較老的建物。
圖片:舊莊派出所的位置是昔日清代南港仔的中心區域,昔日的南港仔地跨山豬窟、九如里、中研里和橫科等區域,大坑山區則是清末到日治重要的包種茶產區。
圖片:舊莊街一段附近的社區。之前聽當地人說這裡存在著一些日治或光復時期的建築物。
圖片:舊莊街一段附近街景。中間的矮房子看起來年代頗久遠。有可能是清代或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物。
圖片:大坑溪。這條溪流的上游有著非常多清代與日治茶園的遺跡,有些農場現在還在施作。
圖片:大坑溪的轉角。
圖片:舊莊派出所附近的車庫,看起來很像日治時期的老建物。
南港,因為位在基隆河以南,相對於昔日曾被稱為『北港』的汐止,然後在今日南港路一段附近有個天然的港仔口,所以便被稱為『南港』。其中,以今日舊庄派出所附近為中心,包含今日的山豬窟、九如里(以前又被稱為四分里)、中研里和橫科等部分的廣大區域,在昔日又稱為『南港仔』或『大坑』,那也是清代『南港仔庄』所涵蓋的範圍。早期基隆河兩岸有許多平埔族聚落,包括位在汐止的峰仔峙社,西面位於今日松山區的麻里即吼社(1724年清雍正年間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中記為麻里即吼,到了1760年續 修台灣府志中又將該地名改為『猫裡錫口庄』)、里族社、塔塔悠社等。早期原住民在基隆河沿岸形成聚落,也沿著基隆河互相來往,但後來原住民的聚落被新興大量漢人移民聚落所取代後,這裡又成為漢人的商業樞紐帶,並逐漸形成錫口十三庄。
圖片:舊莊社區推廣包種茶的山壁裝飾。
圖片:南港茶山週邊景點導覽圖
圖片:位於研究院路一段的闕家古厝『德成居』,古樸典雅。相傳闕氏本為夏朝大夫之後,因逃難而避居山東曲阜闕里,才以地名為姓。此後曾有世代在河南下邳任官,因此後代稱闕氏望出『下邳』。五胡亂華時,闕氏也南遷到江西。到了南宋時又自江西入閩,之後福建闕氏再於兩百多年前由南安移入臺灣。此後展開在南港長期勤奮的經營,也見證從清代到民國南港地區一系列的歷史變遷。
圖片:闕家古厝『德成居』一景。
圖片:富南宮。這座媽祖廟的歷史雖然不到百年,但是香火頗為鼎盛。也是南港重要的地標建物。
錫口十三庄各區還是以松山媽祖廟附近最為繁華,而南港仔庄則相對比較純樸。而被稱為南港仔或大坑的舊庄,在清代晚期有個重要的轉戾點,那就是包種茶在這一地區的興起。由於1873年,臺灣與福建貿易極盛的烏龍茶因為出產過剩,導致部分洋行停止購買。當時台北的茶行茶葉堆積如山。因此福建同安吳福元在1881年來臺灣改為經營包種茶。包種茶的市場是中國大陸與南洋,並不威脅原先福建茶商的歐洲市場,加上洋行也不經營包種茶。這使得包種茶有良好的市場區隔。南港、內湖和松山五分埔一帶的平地土壤都不肥沃,農地生產的收成有限。其中五分埔的情況最慘,在清代常有農人謾罵當地為不祥之地。但是舊庄的山區,海拔約為200到300公尺的丘陵地,由於地質含有石灰岩,排水過濾性質甚好,所流出的泉水清澈甘甜,昔人稱為『石仙氣』。加上氣候溫和潮濕,石灰岩土壤當中又常含有砂礫物質,排水性佳,因此十分適合茶樹的栽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福建安溪王水錦、魏靜在考察南港仔山區一帶的土質後,開始大舉在這一區域試種茶苗。在獲得不錯的收成後,隨即指導當地民眾與同業,大坑茶山(現又稱為舊庄茶山)的包種茶開始在南港仔聞名。包種茶業並延伸到文山、石碇、坪林、木柵、景美、深坑、新店等地,形成臺灣重要的包種茶產區。當時台灣的茶商還盛行將茶葉用香花薰製,以增加風味,其中帶有濃郁花香的桂花是最主要的薰茶香花之一,稱為『臺灣包種花茶』。由產茶所栽種的大片桂花林連帶使得日治時期這裡也成為北台灣桂花最主要的產地。不過,後來南港茶農發展 出不需要薰花也能散發花香味的『南港式包種茶』,桂花需求量大減,也因此使得桂花林日漸消逝。清代臺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協助推展包括包種茶在內的製茶業,並且抑止清末日益囂張的劣等茶混銷的奸商行徑,因此在1889年組織『茶郊永和興』,這也成為臺灣茶商公會的源起。
圖片:劉銘傳興建北部鐵路所使用的第一批動力機車頭之一的『騰雲號』,也是臺灣第一部蒸汽機車,為十九世紀德國霍亨索機車製造廠(Hohenzollern Aktiengesellschaft für Lokomotivbau)所造同型機車中保存狀況最佳者,目前全世界也僅剩三台。(圖片引用自維基共享資源)
圖片:清代臺灣北部鐵路中由英國Hawthorn Leslie & Co生產的掣電號動力機車頭,後來全數在日治時期報廢與拆解。(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清光緒16年(1890年)劉銘傳建成北台灣鐵路,當時松山及汐止均有設站售票,而南港區域雖沒有設站,火車卻會在現今中南街段停駐(類似今日的臨時停靠站或是招呼站),隔年,清政府在中南街設置了乘客上下車的小型平台,後來又稱為『南港乘降場』。由於基隆河港日漸淤積,新式的鐵路日益取代傳統的水運。後來到了日本統治的明治38年(1905年), 鐵路更直接在東南街底正式設站。並拆除舊的乘降場,而搭設新的台車月台,稱為『南港仔站』。1930年代,新修台北至基隆的公路從這邊經過,由於和中南街相互垂直,中南街從此被稱為『橫街』。日治時期時為了載運大坑(舊庄,也就是今天的舊莊里)、四份子(今日九如里)一帶的山區煤礦,還曾在中南街興建了輕便道路,運用台車將煤礦運到南港火車站。今日很難想像這個地區以前還有過煤礦的出產。但其實錫口地區還有另一條從松山二坑通到松山火車站的輕便道路,可見以前松山也曾出產煤礦。煤礦的開採後來越來越難,這些道路也都被拆得完全不剩了。但是在日治時期的後期,當時中南街既成為鐵公路都經過的樞紐,又是煤礦輸運的重鎮,也因此成為它最繁盛的年華。
圖片:日治時曾作為台北基隆等地客貨雙用的400型過熱式蒸汽機車,戰後改編列為台鐵CK100型蒸汽機車,其中CK101在民國87年(1998年)復駛,成為臺灣鐵路史第一部動態保存的蒸汽機車。
然而,鐵路時代的來臨對南港全區還有一個轉變,那就是把原先清代時期南港火車站一帶原名三重埔的農業區域改稱為『南港』,這裡變成新南港的中心區域。而原名南港仔的區域至此被改名叫作『舊庄』。此後的發展將很不一樣,南港的產業發展正式由靠近基隆河的東側轉往西側遷移。而近山區原稱南港仔的舊庄地區,逐漸被邊緣化。尤其日後日本人將工業化的腳步也帶入南港市中心區域時,那個差異就更明顯了。
舊庄除了南港仔和大坑這兩個舊名,其實還有個舊名叫作「瑙寮」,以前曾有大片樟樹林,有著高達二十多公尺以上的樟樹。日治初期,南港、深坑、石碇一帶遍植樟腦樹,除了茶業,也同樣是樟腦業很重要的發展地區。但隨著日本人大量砍伐樟樹以提煉作為飛機的機油,樟腦業開始蕭條。舊庄茶山有一個著名的余氏古厝,是這裡古早時期有名的產茶人家,當中便有一棵碩果僅存的老樟樹,上次經過由於沒有帶任何照相的配備,只能望著古厝和老樹發呆,那是在余家人向日本人力保之下才殘存下來的老樹。成為南港山區見證古代樟樹林的一個孤單老樹。余氏古厝的房舍極具特色,十分值得文化相關單位協助保護。
圖片:松山磚廠遺址。這是在當地居住二十多年的商家引導下才找到的磚廠舊址。已經變成停車場了。曾經讓松山與南港煙囪林立,全盛一時的八卦窯磚廠。如今連最後具有八卦造型特色的煙囪都在幾年前被拆除了,只剩下旁邊的殘存的破舊磚房,看起來很令人不勝唏噓。
圖片:這是我在松山附近找到唯一一座以前磚廠的小煙囪。就位在松山磚廠舊址的附近。雖然不是八卦造型的。但由於很可能是碩果僅存的最後煙囪柱。所以很希望之後能夠有相關單位願意協助當地商家,把它保留下來,也算給那個磚窯時代留下見證。
圖片:松山磚廠附近有可能是唯一僅存的舊磚廠煙囪。
隨著日本在南港市區發展工業以及交通運輸,製茶業與樟腦業所曾帶給南港山區的繁景開始消褪。南港與內湖在清代被農人詬病的土壤,到了日治時期有了新的利用。就是拿來製造磚瓦。古代錫口的基隆沿岸區域,到了日治時期開始大量興起磚窯業工廠。其中又以南港的磚窯業最富盛名,當時由於南港地區煙囪林立(其中主要分布於今日的南港路三段), 經常冒著黑煙,因此人們戲稱南港為『黑鄉』,又因為此地磚仔窯煙囪多呈八卦形狀,因此這裡的磚仔窯又稱為『八卦窯』。南港出產的磚瓦,質地良好,就連當時日本人興建臺灣總督府所採用的花磚也是採用南港出產的磚瓦,可說遠近馳名。 但是『黑鄉』帶來了工業的繁榮,卻也帶來了工業的汙染,見證了人類近代文明總是雙面刃的無奈,此後『黑鄉 』之名從日治一直延續到臺灣光復後,一直到了1970年代,南港居民逐漸受不了空氣汙染而反對工廠的設置,磚窯業才自此沒落。磚窯業雖然沒落,但有一段時間肥料業、輪胎業、以及煉焦業又相繼進駐南港地區,造成新一階段的空氣汙染和水汙染。我很有幸在我中學時代剛好看過部分工廠,以及舊磚窯業的煙囪。然後也曾看到基隆河從最慘烈時期的汙濁和環境髒亂狀態到現今經過整治後比較整齊的各地河濱公園。雖然磚窯業曾經被當地居民所感冒,但我還是覺得磚窯業的廠房與煙囪是重要的文化地標。多年後我來到南港與松山交界處過去磚窯業興盛的區域去走訪,卻發現以前的煙囪和廠房都不見了。就連松山磚廠最知名的那根八卦窯煙囪柱也被拆掉了,如今松山磚廠只剩下公車站名還叫『松山磚廠』,據當地居民說那是在五、六年前就被拆掉了,現在居然變成停車場,以及一間名為『磚窯』的餐廳,真的滿悲慘的。今日松山似乎只剩下某個磚廠的一根圓形小煙囪,而且似乎是松山地區最後一根磚窯煙囪見證過往磚窯業的興衰。希望未來它能獲得保留,不管年代是否非常久遠。至少是個見證。
圖片:南港路上其實還有不少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舊商鋪樓房。很具古色古香。
圖片:南港路上其實還有不少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舊商鋪樓房。很具古色古香。
圖片:臺鐵南港調車場遺址,現在有部分呈現荒煙漫草的情形,有的成為新南港車站商業大樓的一部分,有的則變成工地。但在一些鐵道迷的心中,還是滿希望昔日的南港調車場能有一部分被作為鐵道文化的紀念區之類的。畢竟它曾是帶動大台北鐵路運輸非常重要的功臣。
南港要說真的讓我小時最感到有趣的事物大概就是停滿南港調車場的火車了,二戰結束後,隨著國民政府著力於台北的交通建設。其實南港有一段時間成為比日治時期更為重要的鐵路樞紐。為了調節往返臺北和松山日趨吃緊的列車調度,並分攤協助臺北機廠以外部分列車養護修理的工作。1974年臺灣鐵路局開始規劃興建南港調車場。並於1977年開始啟用。南港調車場曾經是北臺灣規模非常大的鐵路調車場兼修車場。中學時期,我曾經和朋友坐在圍牆外看著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平快列車(普通號沒有冷氣的藍皮車,之前只剩東線鐵路少數段落,快要絕種了...)、電聯車(現在被稱為區間車)以及各類奇奇怪怪的工程車被牽引來牽引去的,十分有趣。但後來隨著台北市鐵路全面地下化,現在要再看到這類的台鐵調車場,只能到樹林或七堵的調車場去看了。我曾經帶過一些近幾年比較年輕的高中學弟妹經過捷運南港機廠,某位學弟表示很喜歡看那些列車被拉來拉去。當時我和那位學弟說:「如果你有看過以前在南港機廠對面的那個台鐵南港調車場,你一定會被更為壯觀的列車牽引場景給震撼到。」
圖片:松山區的成美橋,這是內湖與松山互通極為重要的要道。早期在清代時期基隆河河水較寬闊且沒有橋梁的情況下,內湖要通往錫口(松山、南港)其他地區就必須要透過船運渡口了。其中有幾處著名的渡口,包括五份渡、羊稠渡、上洲尾渡、下洲尾渡、粉寮渡、港墘渡、北勢湖渡等等。而距離成美橋最近的便是上洲尾渡,但是後來在長壽吊橋完工後,上洲尾渡便停止了渡船作業。
圖片:松山慈祐宮也就是著名的松山媽祖廟。是清代錫口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所在。最近松山慈祐宮舉辦地藏王菩薩聖誕法會暨開山祖師林守義衡真法師302年冥誕的盛大活動,附近十分的熱鬧,香客雲集。希望大家都能獲得神明的保佑,一切順利平安。
圖片:饒河街夜市可不是現在才那麼熱鬧,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很熱鬧了。
圖片:饒河街夜市主打深海大魷魚的攤位,有不少民眾頗喜歡這種非傳統的肥厚魷魚。在場購買的人不少。但我目前還沒弄清楚這是哪一個物種的頭足類。只覺得好像真的和一般的烤魷魚長得不太一樣。
圖片:清代盛極一時具有極為重要水運樞紐的錫口碼頭由於基隆河淤淺,後來逐漸失去水運的功能。現今則結合彩虹橋成為臺北市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
圖片:彩虹橋附近的河濱公園。
當從南港一路來到松山市區(也就是松山火車站到饒河街夜市這一帶),還是會感受到松山區繁華似錦的氛圍,這可是從清代以來就屬於錫口十三庄最熱鬧繁華的地方喔。日治晚期,為配合二戰的軍需供應,日本官方曾在今日的松山區發展鋼鐵與機械工業。1937年日本人另外還有在當時的松山區南部(松南地區,後來的信義區)建立了『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松山菸廠)。而當時包括塔塔悠、舊里族等地區也先後都有工廠的進駐。其中早年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黑松汽水公司』前身『進馨商會』也在1936年於中崙庄購地興建台北中崙廠,改名為「進馨飲料合名會社」,並從日本取得黑松商標註冊。雖然沒多久日本殖民政府為加強控制台灣飲料產業,強迫進馨飲料合名會社等臺灣飲料產業併入『台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的轄下工場,使得這些臺灣人商家失去飲料產業的經營自主權。但是隨著臺灣光復,統制組合被解散。在地飲料產業紛紛重振旗鼓。進馨飲料合名會社也在1946年改組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並在1950年開始生產老一輩最膾炙人口的『黑松沙士』,日後黑松汽水公司逐漸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在地飲料公司之一。而這也成為許多老一輩在地人津津樂道的飲料小故事。戰後的松山區在政府的都市計畫之下也相繼有唐榮、大榮、李長榮等工業的進入;然後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中泰賓館等建立,1976年長庚醫院台北本院區成立等等,這些也都為年代悠久的松山區又注入了新的景像。 當然,今與昔之間,我們其實還是應該要注意到往昔錫口十三庄各區所曾經遭遇過的歷史變遷,思考包括茶葉、包括古蹟(古厝與某些有特色的舊建物)在未來的生態觀光業或可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錫口所處的基隆河從日治到戰後所曾遭遇過的污染及整治,以及未來新的城市規劃,我們是否能夠更加注意到各類環境永續與地方特色傳承等議題。希望無論是南港還是松山,這個古代以來串連在一起的錫口十三庄,在將來能夠越來越好。
相關文章:
[個人寫作]從永春陂出發看昔日的錫口十三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