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格‧阿格里科拉的筆記本
(摘自《遠方的空靈》短篇故事集)
作者:嚴融怡
1550年,神聖羅馬帝國開姆尼茨市─
嘿吆!嘿吆!採礦工人推沙的聲音此起彼落。婦女則協助淘礦和篩濾。這是56歲的格奧爾格‧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來到開姆尼茨的第17個年頭。他在督導礦業開採的同時,用心地在筆記本當中記錄下每一個礦冶技術的細目,同時也致力於礦冶以及與採礦相關的水利設施、勘定、建礦、抽風等技術的研究。當初他是以藥劑師的身分進入到這個城市開始執業。但是沒有想到後來,卻因緣際會,從城鎮藥劑師到礦業學者,再到法庭聽證員,後來更因為名頭響亮,而被毛瑞斯公爵推薦任命為開姆尼茨市的市長。甚至一度成為查爾斯五世麾下的帝國大使。格奧爾格終身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卻以這個宗教的身分很尷尬地接任了新教地區的重要職缺。這其實與他喜歡寧靜而專心研究的願景背道而馳。此時期的歐洲,新舊教宗教衝突越演越烈,而瘟疫更是時常蔓延各地,格奧爾格被迫接下最不願擔任的從政職務,也註定要在歷史洪流當中迎接晚年的波濤。
格奧爾格的所學非常龐雜。最初他本是學習希臘文的,並在大學畢業之後擔任希臘文講師。還曾寫下《希臘語法元素及其簡要說明》一書。雖然他在語文方面頗有造詣,但後來卻仍舊選擇跑到萊比錫研究醫藥方面的學問。此後他獲得教會的資助,在義大利攻讀醫學學位,並在1526年取得學位,同時和心儀的安娜‧麥納結婚。在義大利他結識了著名的拉丁作家埃里斯慕斯,這位名作家後來協助格奧爾格完成科學論文的撰寫(當時普遍的科學語言是拉丁文)。格奧爾格也善用時間,在義大利持續針對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等人的醫藥著作進行翻譯。 此後有段時間,格奧爾格搬遷到波西米亞的約什瑪薩這個銀礦城市擔任藥劑師。格奧爾格的所學對當時正蓬勃發展的約什瑪薩而言非常受用,因為這個礦業城市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礦工因為採礦的過程而發生傷病,尤其是塵肺病。作為醫者,格奧爾格認為自己必須要更為瞭解諸般採礦的流程和技術,才能夠知道如何減緩傷病患的產生。同時他也想要應用某些礦石或熔煉產物作為醫藥上的應用。就這樣,格奧爾格一股腦兒踏入採礦業的研究當中,舉凡各類技術、礦物用藥甚至採礦經濟與工人的生活作息及社會背景等等都在他研究的範圍當中。於是他自此反而成為了礦業專家,並在1530年出版了《銻;或是關於礦業的對話》。這本以對話方式活潑生動介紹薩克遜礦物及其相關事務的書籍,成為當時的暢銷書。讓人們得以窺見當時礦業發展的概況。格奧爾格也因而成為暢銷作家,同時兼具礦業專家和醫藥專家的多重身分。
但格奧爾格不喜歡太多虛名所對生活帶來的壓力,沒多久便輾轉搬遷到開姆尼茨。他在開姆尼茨繼續擔任藥劑師,並且也同時運用他的礦物學知識幫助別人,同時還幫助自己做了一些很成功的投資,他迅速地致富了。在這段期間他的第一任妻子過世,隨後他娶了當地某一協會會長的女兒安娜‧斯魯茨。1540年代,是格奧爾格創作的黃金年代,他接連出版多本著作,包括《地下出土物質的研究》,這本書是一本地質學的專書,他敘述了火山、地震、流水侵蝕等作用所對地表山坡地形成的力量,他認為礦脈的形成來自於礦石沉積物對岩石裂縫的滲入。雖然他是將近五百年前的人物,但他的頗多敘述依舊吻合於現今的地質學。另外還有一本《自然化石》則綜述了各類岩石礦物的基本性質(當時『化石』仍可指各類岩礦以及後來古生物學狹義的生物化石)。同時他也規畫長期撰寫另一本劃時代的著作《論礦冶》(De re metallica)。由於他能力的卓越,因此也應邀整理編撰當地法庭的歷史檔案,他就這樣多方面開工,在開姆尼茨一待就待了好幾年。
論礦冶其中一頁的內容(本圖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正當格奧爾格致力於法律史料整理和礦物研究以及設法改善開姆尼茨礦冶技術的同時。1550年,黑死病開始蔓延到整個薩克森。不久也擴散到開姆尼茨。格奧爾格本著自己原本作為醫學專業的人士,全力投入瘟疫病患的照護。黑死病根據後世的研究最主要的可能病源應為鼠疫的各類衍生疾病,包括腺鼠疫(Bubonic plague)、敗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以及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除了鼠疫,可能還有其他的伴生流行病或某些黑死病並非是由鼠疫病原所引起。然而無論如何,在高達六成以上的致死率情形之下,格奧爾格耗盡了全力治療病人。但最終卻也疏於照顧自己的女兒,看著自己的女兒被黑死病奪走了性命。1554年,格奧爾格總結了自己在黑死病當中的治病心得,而撰寫了《瘟疫研究》(De peste libri III)一書。這場瘟疫也幾乎耗盡了格奧爾格的精力,他的身體日漸虛弱而多病。
1555年,新教運動在開姆尼茨劇烈地擴展著,在龐大的群眾壓力之下,格奧爾格‧阿格里科拉卻仍堅持其自身的天主教信仰。在那個異教之間難以包容的年代裡。病重的格奧爾格,最終在1555年的11月21日逝世。新教徒開始杯葛格奧爾格的葬禮,新舊教徒竟為了格奧爾格到底有沒有資格葬在開姆尼茨教區而爭論不休。宗教的紛爭掩沒了這一位科學家生前為這個城市所曾在礦業和醫學的奉獻(後者甚至讓這位科學家痛失了愛女)。但歷史始終很容易在國家、宗教或種族等民粹紛爭當中不斷上演著一齣齣相似的悲劇。最後格奧爾格是在生前的一位主教老朋友的幫助下,他的遺體才得以被轉送到相隔50多公里遠的雷斯(Zeitz)下葬,擺脫『死無葬身之地』的遺憾。
格奧爾格‧阿格里科拉生前最為重視的科學原則便是『具體的觀察遠勝於沒有根據的思考』。他的礦業相關筆記最後被整輯到他的遺著《論礦冶》(De re metallica)當中,在其死後的1556年得以出版。而成為影響西方礦物學長達兩百多年的巨著。後來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抵達中國時,曾與明末的天文曆法學者李天經等人一起譯著這本書,名為《坤輿格致》。只可惜適逢明清交際的戰亂時期,後來清朝對前朝書籍極力箝制控管,這科技譯著竟然也跟著亡佚了。1912年,美國工程師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也就是後來的美國胡佛總統,這時期他仍致力於礦冶工程的研究和教學,還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成為總統,這傢伙還曾學過華語和中文)與他的妻子兼大學同學盧‧亨利(Lou Henry)看到了《論礦冶》(De re metallica)此書的重要性,因此將此書編譯成英文,並刊載於《礦冶雜志》(Mining Magazine)上。由於胡佛夫婦不僅僅是翻譯,更詳細收集這本書的相關歷史背景,因而使得這本書的英譯本內容非常充實,因而成為至今最重要的英譯版本,同時也是許多從英文書籍翻譯的再譯版本中最重要的一個版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