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永吉和末永仁的磯小屋
(摘自《遠方的空靈》短篇故事集)
作者:嚴融怡
1926年,在剛剛新建滿一年的台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兩個農藝學者走在實習農場木建築的走道,幾隻麻雀和一隻斯文豪氏攀蜥從他們眼前經過。「南國炎熱多濕的環境果然雜草長得特別快,只不過放假幾天,我看連實驗室的走道都快要被新生的野草給侵入了。」其中一位眉毛粗粗的學者磯永吉這樣說著,「在我下台中之前,明天我通知學生來處理一下好了。」另一位學者末永仁這樣回應著。磯永吉微笑問道:「末永,你此番回台中,心中對新的育種計畫有眉目了嗎?」末永仁搖搖頭,皺眉說:「老實說,我一點把握也沒有,只能夠多多進行更多的雜交試驗了。」磯永吉說:「看看我們新落成的實習農場。其實當初自日俄戰爭以來,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連一點日本稻作在這裡都種不出來,但現在已經小有眉目了。可見得努力以赴還是會有收穫的。」「但是永吉兄,這幾年這些稻作仍然不夠穩定,我得要培育出真正高產量的穩定稻作。」末永仁憂愁說。「你會成功的!」磯永吉這樣打氣道。
回顧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受到戰爭糧食運補侷限的刺激,日本帝國政府決心在當時的殖民地臺灣發展稻作的根據地。但是自清代以來,臺灣人主要栽種熱帶亞洲常見、黏度較低、口感較不Q的在來米,且一年一穫,有時還混雜了紅米、黑米或稗子等雜類的稻米親緣作物,這種米不僅產量上無法滿足日本在戰爭上的需求,同時也不對日本大眾的胃口。日本殖民政府曾在來臺第二年便引入九州稻種進行試種,但由於日本的稻種難以承受臺灣濕熱與長日照的氣候,稻作往往還沒成熟就開始結穗。也因此即便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本土加強在臺灣的稻米改良工作。但一時之間也仍沒什麼成效。作為農藝改良專家的末永仁和磯永吉便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來到了臺灣。1910年(明治43年),24歲的福岡縣人末永仁渡海來台,並擔任嘉義農事試驗場技師,進行稻米改良的工作。兩年後與他年齡相仿的廣島縣人磯永吉來到了台北,並且任職於當時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當時日本農業部門在臺灣北部地區的士林、板橋、新莊、淡水、三芝、金山與汐止一帶開闢農園,進行稻米的改良,但卻因為環境上的問題,導致改良米種容易相互雜交,稻種品質相當不穩定。總督府四處找尋能夠穩定進行作物育種和試驗設計的場域。
當時,臺灣登山會成立。酷愛登山的磯永吉在和工作夥伴平澤龜一郎登山的路途上發現了大屯山與七星山交錯的一處火山堰塞湖盆地,這裡的海拔約六百多公尺,土壤肥沃、氣候涼爽、且山勢的隔絕效果良好,很適合稻作的試驗用地。於是日後他們就在這裡展開了新稻作的栽培試驗地規劃,而這塊盆地便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竹子湖。竹子湖的稉稻試種後來成功了,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代表新型稻種的培育出現了曙光。但這裡的稻作收成還不足以提供軍用,更不足以提供民生所需。當時的日籍農業學者主要是將竹子湖的收成分配到全台各地,以進行更大規模的試種。面對臺灣炎熱容易有病蟲害的威脅,磯永吉善用了竹子湖附近的環境,他以梔仔寮埔(今陽明書屋附近)的露天溫泉來浸泡稻種,不僅能以高溫殺菌,還同時具有催芽的功效。
磯永吉在1914年升任技師。在台北高等農林學校所主持的台中州農事試驗場,擔任米質改良農務技師,後來也指導了末永仁。磯永吉和末永仁的相遇,讓兩人各自的農學知識與育種經驗能有交流。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心得。末永仁回到台中後每天天剛微亮就到試驗田巡視,深夜則鑽研各類雜交育種的實驗。之後提出了『幼苗插植法』以縮短秧期,提高作物產量。1924年末永仁在進行日本稻『龜治』與『神力』在台中的雜交試驗獲得成功,兩種日本品種原來都沒有對日照鈍感的特性,但卻因為臺灣山地陸稻花粉的介入,而使得雜交出來的品種出現令人驚訝的好成果,具備良好的生產力。觀察入微的末永仁,立刻將這個新品種加以量產。1926年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特別以『蓬萊米』作為台灣稻的新命名。1929年至1936年之間,在磯永吉和末永仁的研究之下,所正式篩選出的『台中65號』成為蓬萊米的主要稻種。這個雜交的新品種,不僅高產量、口感好、且兼具抗稻熱病、環境適應性強、對日照鈍感、可同時適種第一、二期稻作等優點。台中65號還獲得臺灣稻米改良競賽第一名。日本稻在台之改良栽種至此終告成功。此後二十多年,臺灣新品種的稻作多半都是台中65號的親緣品種。
1937年,由於在臺灣培育稻作的成功。末永仁應砂勞越(Sarawak)國王之邀前往婆羅洲(Borneo)北部指導稻作的育種。但卻也在婆羅洲染患疾病。此後身體變得越來越差。1939年磯永吉正在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指導學生,這時卻有電話傳來噩耗,末永仁在台中田間作業當中突然倒下過世了。磯永吉感到無比的悲傷。此後東亞處於多事之秋,日本在侵中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當中相繼失利,最後終致無條件投降。
1945年(民國34年),臺灣總督府解散,日軍撤出臺灣。磯永吉以其過人的作物改良技術和經驗而被中華民國政府所延攬,並留任改組後的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術顧問。當年的台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後來變成了台灣大學農藝系的用地。磯永吉仍然時常在這個充滿回憶的木造房子當中工作。他認為農業是世界的事情,尤其必須注意在地的特性。因為每一個農業的研究都有可能造福世界的人們,並解決各類在地的糧食問題。這點是不分國際的。他也曾和臺灣的年輕學者與學生一起出訪國外,並經常分享自己的知識和實務經驗。他教導過很多出色的學生。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徐慶鐘博士、台大陳炯松教授、以及戰後農業試驗所第四任所長的徐水泉博士等都出自於磯永吉的門下。在臺灣的工作的45年當中,磯永吉一共育成了214種水稻品種。之後到了71歲的高齡即將返回日本時,臺灣省議會臨時動議決定每年贈送他1,200公斤的蓬萊米作為他的終生年金,以感謝他一生為台灣農業的奉獻。磯永吉在即將離開臺灣的那一晚,再次巡視了那個木造的工作室。然後回憶過往,也回憶末永仁。隨著磯永吉在1972年過世之後,那間工作室逐漸被荒廢並且被世人所遺忘。直到2003年一位台大農藝系研究生劉建甫在整理那間木屋時,才赫然發現磯永吉生前在木屋中大量留存的實驗紀錄與手稿。此後,磯永吉當年工作的舊高等學校農林作業室,終於再次以『磯小屋』的可愛名稱而被台大的師生們所傳揚。並成為台大著名的歷史景點之一。昔人的努力的歷史軌跡也再次被人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