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1.jpg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2.jpg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3.jpg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4.jpg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6.jpg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7.jpg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8.jpg
松鼠奇奇的麵包果大餐9.jpg

        松鼠奇奇是台北植物園的一隻赤腹松鼠,奇奇是我幫牠起的名字。它喜愛吃樹上的果實。赤腹松鼠英文名字為Red-bellied tree squirrel或是Pallas's Squirrel,學名為Callosciurus erythraeus。由於牠們的尾巴蓬鬆而肥大,台灣鄉土又有『膨鼠』這樣的俗名。赤腹松鼠的各類亞種,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香港、印度、緬甸、馬來西亞等地;在台灣,它們則是中低海拔森林中十分活躍的動物。牠們的棲息範圍可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尤其很能適應人為開發後的破壞地,因此不管是在半山上的果園、次生林、岩石、竹林或是都會的公園、校園的樹林裡,都常能看到牠們的蹤影。之前看到有文獻說赤腹松鼠約當於一年的三到七月作為其繁殖期,但也有資料說牠全年都能繁殖。也許不同的資料來自於不同的赤腹松鼠亞種。不過不管哪種說法,大體上都以五月份為最盛的高峰期。所以如果我們在初夏的時節,觀察到頭上有松鼠正在昂首高聲鳴叫,說不定是哪隻公鼠正在宣示地盤或是在和母鼠示愛。日本曾於1933年自台灣引進赤腹松鼠作為觀賞等用途,後來赤腹松鼠從動物園逸出,結果牠們的分支在日本落腳後適應地也很好。但所謂的適應良好也還是有限度,如果都市發展真的到某種程度,連行道樹也都稀稀落落,而且沒有松鼠所需要的果實和種子,那赤腹松鼠即便適應能力甚強,也是無從棲息。就像台北東區的都會區,我就還沒有找到過赤腹松鼠。台北植物園的植物相豐富,園區內的環境又有專人定期照顧,因此維持了較好的半自然環境,許多小動物都在此棲息,無論是五色鳥、綠繡眼、白頭翁等鳥類或是一個個肥滋滋的赤腹松鼠,都能在這片大型的城市綠地中獲得較好的棲息。

 

        台灣的松鼠還有另外兩種,分別為長吻松鼠和條紋松鼠,不過牠們的分布較沒有赤腹松鼠廣泛,尤其長吻松鼠(荷氏松鼠)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區域(海拔1000公尺以上),若非是登山的山友或經常出入山區作野外調查的學者,大概較難看到它的蹤跡。赤腹松鼠主要以嫩葉、堅果等食材為食物。但有時也會有剝食樹皮的行徑。特別是在台灣早年砍伐原生林之後所重新栽種的人工林,由於林相單純,而無法在一年四季都可供應松鼠所需要的果實、種子,於是常常可見飢餓的赤腹松鼠對樹木進行環狀剝皮般的啃咬,而木本植物養分運輸的韌皮部正是位在樹皮的部位,當樹木遭遇環狀剝皮之後養分無法正常運輸,便會枯死。在十多年前,我們有時候會在森林中看到有一些樹木出現五顏六色的葉子,走近一看才知道那又是赤腹松鼠的傑作,因為環狀剝皮後樹木的代謝出現異常,所以葉子的顏色變化可說是樹木死亡前的徵兆。加上環境破壞與猛禽的大幅減少,松鼠沒了天敵,數量也就更多了。於是赤腹松鼠也就背負起破壞山林的害鼠惡名了。然而實際上赤腹松鼠的生存本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牠因為沒有食物來源所以才被迫啃樹皮,如果人類能夠在復育森林的同時也注意生物多樣性,而減少林相的過度單純化,應該就能夠降低赤腹松鼠啃樹皮的情形了。最近幾年有關赤腹松鼠啃樹皮的新聞減少很多,這應該是台灣森林保育有成的結果吧。這裡有關奇奇的照片其實我的拍攝時間是在七月份,不過由於忙於實驗一直沒有時間整理照片,最近又在士林的某處森林看到赤腹松鼠的身影,這才想到我之前針對奇奇作的特寫。奇奇很喜歡吃麵包樹的果實。植物園裡的麵包樹不少,所以牠很快樂。實際上麵包樹的果實也是可以為人所食用,麵包樹的英文名為Bread-fruit Tree,它是桑科(Moraceae)波羅蜜屬(Artocarpus )的喬木,從英文字面上顧名思義就是長有麵包的果樹。以前在台中中興大學上大一普通植物學實習時,我們植辨課所第一批認的樹種就是麵包樹,它的果實烘烤之後真的有麵包的香味。是重要的救難植物。而且以前還是太平洋群島土著重要的木材來源。不過小蟑螂孤陋寡聞,以前可還從未看過松鼠嚼食麵包樹的果實。奇奇算是第一隻吧。不過雖然一般人印象中松鼠總是吃松果、總是會貯藏各類橡實,但其實松鼠的食性可比我們想得複雜,牠也是食物很多元的動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