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情人節,祝福大家快樂健康幸福喔。七夕是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也是一年一度聒噪的喜鵲們很重要的日子。喜鵲在古人的眼中一直都是喜感和吉祥的象徵,因為牠的毛色也滿漂亮的。不過牠其他黑不溜丟的烏鴉親戚們就常被視為不祥的象徵,有點可憐,只因為長得黑,加上又喜歡飢不擇食,到處亂撿東西吃,所以也被黑了。
不過烏鴉並不是一直都不吉祥的。遠古時代,華夏人的祖先將烏鴉視作玄鳥(燕子也是玄鳥的一種),傳說玄鳥生商,烏鴉作為鳥圖騰很崇高的代表鳥種,因此在宋代以前,烏鴉多被人們稱為神鴉、孝烏,文學作品中也很少把牠們視為不吉利的。其中,烏鴉的相關傳說中還有一種特別的三足烏,又稱為金烏、赤烏,也就是隨侍西王母身邊的三足烏鴉,是漢族神話中的太陽之靈。上古時代,人們認為太陽裡面有金黃色的三足烏鴉,因此『金烏』也常作為太陽的別名。三足烏也是古代東夷民族的重要圖騰,後來在高句麗,三足烏變成最高權力的象徵。而日本,三足烏也是極為崇高的,傳說中日本神武天皇東征之際,受神明之命,從熊野到大和為神武天皇帶路的正是烏鴉。這就是神聖的八咫烏,而八咫烏的形象也是三足烏。烏鴉很聰明,在東亞各國的上古時代似乎都很受到歡迎。不過中國自元朝開始,烏鴉變得不吉利,成為悲涼、不幸與死亡等象徵,不知道是否和長年戰亂而到處都是烏鴉出沒於戰場附近有關。後來即便朝代更替,當日韓還繼續原有喜歡烏鴉的旋律時,華人社會卻已經回不去了。傳說滿族祖先樊察曾被仇人追殺,後來躲在某處灌木叢中,結果很多烏鴉聚集在附近,使得仇家認定那裡不會有人窩藏,因而得以逃脫。樊察從此告誡子孫要善待烏鴉,甚至若自己能溫飽就不能讓烏鴉挨餓。後來滿清興起,滿族人遵從祖訓,也時常飼養烏鴉,或供食給烏鴉。不過對於普遍的漢人社會,烏鴉的地位至今仍舊沒有爬起來,加上歐美文化中也有不少對烏鴉貶低的地方,像是德國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就描述烏鴉是個壞胚子。在西風東漸的過程中,烏鴉壞壞的、不吉祥的感覺就更根深蒂固了。不過現實生活中,烏鴉常常成群結隊偷襲猛禽,或是搶劫其他鳥類,也是滿心機巧詐就是了XD。
那我們返回今天的主角─喜鵲們。喜鵲喜歡地棲,是南方很常見的鳥類。七夕情人節在古代極為重要,喜鵲也因而沾光。特別是在南方漢人社會,古代七夕的相關活動真的還不少。以前七夕又稱為『乞巧節』,因為對古代女生來說,女工與織布是很重要的技能。而織女正是手藝極為精巧的女子,因此少女們都會向織女祈求保佑她們擁有很棒的手藝,乞巧的相關活動在臺灣民間也是一些女孩子喜歡玩的。而織女又稱為『七娘媽』,是天帝最小的女兒。七娘媽也是小孩子的守護神,當小孩周歲後,便由母親或女性長輩抱到廟裡做為七娘媽的義子或義女,將古錢或符令擺入紅布袋中,繫上紅線,懸掛在幼兒的頸上,也就是『掛貫』。當小孩年滿十六歲,則會被帶到廟裡感恩七娘媽的保佑,這就是臺灣民間的『做十六歲』習俗,又以臺南最為悠久與盛行。在古代,掌管姻緣的神明可不只有月下老人,七娘媽也是掌管姻緣的神明之一, 七夕也是七娘媽的生日,未婚子女如果想求好姻緣也可以到祭祀七娘媽的廟裡求姻緣。七夕習俗文化隨著漢人的移民而帶入臺灣,並且將很多古老在中國大陸已經逐漸失傳的文化繼續保留在臺灣。不過還不只文化,也包括七夕搭鵲橋的鳥也被帶到臺灣了。對,那就是喜鵲。清代有一位文人蔣元樞,在乾隆40年(1775年)到臺灣擔任臺灣府知府。由於鄉愁難耐,後來把家鄉中的幾隻喜鵲也帶來臺灣,就這樣喜鵲又被稱為客鳥、蔣鳥或蔣鵲在臺灣生根繁衍,也成為這塊土地上的鄉土鳥,從那時候一直到今天,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喜鵲有段時間一直都在南部比較多,但是隨著城市公園的發展,喜鵲在近十幾年的遷移與定居當中反而有更喜歡北部地區的趨勢。而且就連吵雜的西門町和信義區都可以看到牠們伴隨著嘎嘎叫聲的身影。
不過一直覺得喜鵲幫忙搭鵲橋是很有喜感的事情。好吵喔。超大型的一堆電燈泡呀!這樣牛郎和織女應該在一眾嘎嘎聲當中很難說悄悄話吧(誤!) 大家七夕情人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