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領椋鳥也是很可愛的。根據一些文獻認為牠們是在1995年之後在台灣的族群才逐漸有明顯的增加,也因此有些觀點認為牠應該和其他同屬椋鳥科的家八哥、林巴哥和爪哇八哥一樣,都是人為引進的外來種。但由於臺灣賞鳥界早期也有人曾在北臺灣看過黑領椋鳥,加上這種鳥在福建和金門其實是有天然分布的,因此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不應該排除自然擴散來台的可能性。其實不管是自然擴散或是外來種,歸根結底也還是和人類對環境的改變或是任意引入等問題有關。對生物物種的本身,牠還是一樣自己過著生活。這片林子是在蘇迪勒颱風後遭到大片破壞的區域,在颱風來臨之前,本來有著斑文鳥、白腰文鳥、小彎嘴畫眉、夜鷺、黃小鷺、蒼鷺、樹鵲、白頭翁、喜鵲、斑鳩、麻雀、黑領椋鳥、綠繡眼、大卷尾、翠鳥和洋燕等許多鳥類聚集的快樂樹林。但是颱風之後,大部分的鳥都被嚇得遠離此地了,甚至還有死鳥被發現。也因此這兩天,當逐漸有黑領椋鳥、白頭翁、綠繡眼、和斑文鳥試探性地返回此處時,我覺得很高興,自然生態系統其實有著它自己強韌的恢復能力。Welcome,歷劫歸來的鳥兒們!
椋鳥科(或稱八哥科,Sturnidae)普遍具有強大的模仿才能,有的會把不同鳥類的鳴唱納入自己的歌譜,有的能夠模仿人類的各類機械聲音,在歐美,椋鳥科還會模仿知更鳥、雲雀甚至是猛禽的叫聲,歐洲椋鳥曾有人紀錄到牠們模仿長笛的聲音。這也難怪傳說中音樂神童莫札特很鍾愛椋鳥,還曾為這類鳥譜過曲子。當然這類模仿鐵定是有其用意的。只是有待科學家的研究。 臺灣其實有不少留駐在本地或候鳥季節時會經過臺灣的椋鳥科鳥類,像是絲光椋鳥和灰椋鳥就屬於冬候鳥,歐洲椋鳥有冬候鳥也有只過境一下台灣的族群,北椋鳥就真的只有過境一下子的族群。而普通八哥則是台灣本土種但是族群越來越局限的一群。不過椋鳥科常有混群的通性,也因此在春秋過境期或冬季,如果經過類似金山或田寮洋等田野,當有幸看到一整群八哥科混群時,可得張大眼睛仔細看一看牠們,有時候會有不少平時不易見到的種類混雜在裡面。混群也常是不同鳥類族群之間彼此相互守望相助的禦敵行為。鳥兒們懂得跨越差異的合作,而人類呢?有時候人類彼此的摩擦與衝突遠比鳥類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