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一隻關渡自然公園的大卷尾正在利用和煦的陽光來曬羽毛,結果好巧不巧剛好有隻蚱蜢一類的昆蟲從牠嘴邊跳過,就這樣變成牠的早餐了。對大卷尾來說這樣的早晨應該過得還滿爽的吧。正在愉快的日光浴再搭配免費的早餐這樣。不過被吃的昆蟲可就倒楣了。但這也是沒辦法的生態鏈的一環。有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大卷尾滿嘴毛,其實五色鳥的這種嘴毛更加明顯,這是某些食蟲性鳥類非常顯著的特點,這種特化的羽毛構造叫作剛毛(bristle),像是五色鳥、夜鷹、大卷尾等等,通常生長在喙基周邊,具有感覺和保護等功能。而且在補食時可具備增幅的功能,對飛過的小蟲有點像在嘴喙週邊加了網子的感覺。少部分的貓頭鷹(如鵂鶹)腳爪上有散生的剛毛。在前人文獻中還曾提過生長在阿拉斯加的鬃腿杓鷸(又譯為塔希提杓鷸,Bristle-thighed curlew, Numenius tahitiensis)的剛毛是長在膝部的。
大卷尾是臺灣對這種鳥的現代中文正式稱呼,臺灣農業時代閩裔移民稱呼牠為烏秋,客家移民則稱呼牠為阿啾箭。在不同的華人地區,還有另一中文正式稱呼叫作黑卷尾。在古代中國山東有人稱呼牠為黑黎雞,其他地區還有鐵燕子或吃杯茶等有趣的名稱。大卷尾非常地聰明,也是懂得記恨的鳥類,牠尤其討厭來干擾牠育雛的外敵,之前在臺灣不少縣市都曾有人或是狗狗被大卷尾追擊的情形,我曾在東勢林場被牠的近親小卷尾公母鳥一起狂追了將近一公里,有點抱頭鼠竄的感覺。牠們很喜歡在電線桿或路燈下築巢,善於利用這些電氣設施。大卷尾會幫忙吃害蟲,因此是農人的好朋友。牠的生活圈也和農家比鄰,因此以前客家人有一首很有趣的《阿啾箭》童謠:阿啾箭,阿啾唧,上屋阿婆做生日,毋知愛分涯去,亦毋分涯去,害涯打扮兩三日。這首童謠是在說有個小女孩整天盼望去參加鄰家阿婆的生日宴會,然後學著阿啾箭的叫聲:阿啾唧、阿啾唧。以前有些客家長輩曾說阿啾箭如果開始築巢,比較不會有颱風。這點也許是在說以前的天氣型態和動物之間的交互關係。動物們或多或少都有觀察大自然天候變化的能力,就像有不少文獻都有提到某些動物對地震的感測能力,雖然人類還無法真正掌握這些動物的感知是如何進行的,但牠們擁有這些洞悉能力是為了在生態環境中生存。不過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也許一些古早人們所觀察記錄下來的動物能力也正在受到重大的考驗也說不定。因為最近幾年我觀察到大卷尾即便築巢了,颱風還是照樣來。還會讓我擔心牠們是否平安。不過目前我看到的一些鳥巢即便破壞了,颱風結束後大卷尾還是會回來修補,所以在真正強大的風雨當中,牠們應該還是會找地方躲吧。
客家人叫大卷尾為阿啾箭的原因是因為這種全身漆黑的鳥,叫聲如同「阿啾」 ,經常站在牛背上伺機俯衝捕食草叢中驚飛的昆蟲(古早時期牛背上的鳥除了大卷尾,還有八哥,以其著名的牛背鷺等等,牛對這些鳥而言真的超好應用的),速度又快得像箭一樣,因此才這樣命名。而實際上大卷尾的飛行技巧確實非常卓越。牠快到可以迅速攻擊猛禽,甚至是猛禽當中同樣以迅疾聞名的隼科鳥類。然後我曾看到同一隻紋白蝶飛來飛去,白頭翁的追逐相當笨拙,結果紋白蝶一個轉彎,白頭翁還失速衝了出去。但這種情形絕不會發生在大卷尾身上,牠們很能應付各類飛行昆蟲不規則型態的飛行路徑。追逐飛蟲或是從高處俯衝下來伏擊地面的昆蟲才是大卷尾正牌的覓食方法,不是每隻大卷尾都能在早晨像照片這隻過得這麼爽的。在我看來大卷尾算是頗聰明的鳥類了,就不知道當初英文為何要叫Black drongo了?因為drongo有笨蛋的意思,Black drongo→黑色的笨蛋,怎麼聽都頗有貶損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