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心又稱為果子狸,是淺山動物之一。有時也出現在平地樹林,在台北,像是關渡濕地、烏來桶后溪、內湖大溝溪、富陽公園、陽明山等地都有機會看到牠。牠的尾巴頗長,頸部粗短,常常一副圓滾滾肥滋滋的樣貌。但其實身形矯健,對於爬樹、爬牆甚至是爬藤,或是走鋼索般在樹木枝條上行走都不是難事。看到這些身材渾圓的小傢伙在樹上亂跑有時候覺得還滿滑稽的。 雖然白鼻心牠們很愛吃水果,有時或以植物嫩芽為食。但其實作為食肉目靈貓科的牠們,仍然算是小型的掠食動物,偶爾也兼吃鼠類、昆蟲、軟體動物等。白鼻心肛門附近有臭腺,遭遇敵人時會釋出異味作為防衛,這點和部分鼬科動物相類似。不過也有人覺得白鼻心在亢奮或緊張時所發出的氣味和花生油的味道很像,因此又稱牠們為「烏腳香」。
白鼻心目前是三級保育類動物。但由於牠們有時會潛入果園,所以對某些農園來說不算是太受歡迎的動物。加上前幾年狂犬病的各類病例曾有過一段時間的新聞熱度。也因而更加影響了人們所對於白鼻心的觀感。甚至有段時間還曾有白鼻心被刻意的虐殺。其實白鼻心仍然是很可愛的,在長相上其實也和比較常有病例的鼬獾不太一樣(鼬獾鼻子的白色縱線不連續,且臉部斑紋比較複雜,在額頭至眼睛周圍也有較明顯的白毛,有點像平劇當中的大花臉,因此也被稱為「花臉貍」)。
而其實不管是白鼻心或是鼬獾,這些小型食肉目動物都在自然生態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牠們都會捕捉老鼠。也因此可說是重要的生態平衡維持者。牠們從台灣早期農業社會時期就生活在我們的周遭,但隨著環境的破壞以及部分的捕殺,這些族群量原本就不算很多的動物,其實也比較容易遭遇到環境上的逆境。台灣野生哺乳肉食動物中只有鼬獾和黃鼠狼是唯二的非保育類。我們對比一下晚近幾年鼠害的持續加深,其實和野生猛禽的數量降低以及野生肉食哺乳動物的數量降低,應該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存在。有的人也許會說城市當中仍然有貓狗呀,甚至山林當中還有流浪貓狗的存在。但實際上很多貓狗對於老鼠的捕獵是有些玩樂性質的。尤其是貓,一些貓咪喜歡享受捕捉老鼠的玩樂過程,但是很多貓其實並不吃老鼠。對比於野生肉食動物將老鼠做為重要食材或次要食材而言。那還是滿不一樣的。且貓狗一但潛入野生山林,還會對很多野生小動物造成傷害,這也都是國外已做過研究的。所以都還不如好好保護野生動物。以白鼻心這類喜歡吃果果的野生動物,其實也對森林當中不少野生植物的傳播是有助益的。這些也都是重要的生態功能。
另外,即便就防疫的觀點來看。我們也應該跳脫傳統畜牧業防疫的某些思維,像是針對防疫去進行的大量撲殺。野生動物和家畜動物的生活環境非常不一樣,牠們不像家畜動物那樣,大量均一,且家畜動物和自然環境少有複雜連結。野生動物卻是和植物以及各類微生物、病毒等等構成生物多樣性的複雜環節,一些病原體在原有的環境中,也和宿主發展出共生的機制,並可能達到一定的平衡,在國外曾有過人們因為想要解決某樣疫病,而大肆撲殺特定野生動物的情形,但結果卻是造成原來的生態平衡和環境條件的改變,使得病原體在生態空缺當中繼續去找其他的物種族群作替補對象,反而事倍功半、徒勞無功。助長疾病以人類未考慮到的新途徑作新的散播方式,後者有時更為棘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的維繫在很多時候反而能夠造成生物疾病上的「稀釋效應」,因為當各類物種比較多,病原體有時的宿主選擇會是較沒有傳染性的對象。或是因為選擇較多元,反而讓最容易造成傳染的宿主途徑因此被混雜而消減。 所以囉,當我們下次再看到白鼻心,請多珍惜這種淺山動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