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奈(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jpg

圖片:最常見的林奈畫像之一(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07年出生於瑞典R shult,是一位植物學家,醫生和動物學家。他被稱為現代分類學之父,也被認為是現代生態學的先驅之一。五歲時,卡爾有了自己的花園,後來他說,『用不可遏制的植物之愛激起了我的靈魂。』

他在醫學院開始對植物進行科學研究。當時所有的醫科學生都研究了植物的藥用和飲食用途,但是林奈認為當時使用的分類系統不夠充分且難以使用。林奈於1741年成為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植物學教授。他教授植物學,動物學和其他科目,並且相當受到他學生的歡迎。在19世紀40年代,他在瑞典進行了幾次旅行,以尋找植物和動物並對其進行分類。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繼續收集和分類動物、植物和礦物質。他於1747年被任命為首席皇家醫生,並於1758年被授予爵位,當時他取名為Carl vonLinn 。在他去世時,他是歐洲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並被稱為植物學家之王。林奈為所有生物創建了一個正式的分類系統,使用屬和種來創建二名法的學名。當他向同時代人介紹這種分類系統時,他收到了各種植物學家的意見,他們和他一樣認為建立一個記錄植物類型和用途的綜合結構很重要。林奈的分類系統不斷發展壯大,很快他的同時代人就給他發送了標本供他命名、記錄和分類。他一生都在尋找新的植物物種,記錄標本和試驗作物生產。 Systema Naturae的第一版於1735年在荷蘭印刷。這只是一篇12頁的作品。到達第10版(1758年)時,它分類了4,400種動物和7,700種植物。1751年出版的Philosophia Botanica,該書全面概述了林奈在其早期作品中使用的分類系統。它還包含有關如何保存旅行日誌以及如何維護植物園的訊息。1753年Linnaeus出版了植物園,這項工作共同完成與他早期的SystemaNaturae一起被國際公認為現代植物命名法的開端。這本書包含1,200頁,分為兩卷;它描述了超過7,300種。

在卡爾林奈展開命名研究的時期,其實人類正處於大航海時代(地理大探險時期)的大採集時期,但換個面相來說也是大破壞的時期。像是大海牛便是1751年時科學家所發表的全新物種,牠的物種發表還早於林奈規範學名格式的時期,但從科學家開始注意到這個物種也不過僅僅在27年內便宣告滅絕,在沒有模式標本留存的情形下,大海牛曾經被佩掛過多種不同的學名。林奈當時的科學家往往會欣喜於某些航海旅程所帶回的重要生物樣本,但多半還沒有意識到航海船隻的掠奪所對不少原生棲地造成的重要影響。

林奈所對於植物的研究並非僅只於陸地上,在他的時代,其實也針對某些海洋植物做過研究。像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北美至歐亞大陸沿海水域甚至可延伸至北極棲息的大葉藻(鰻草,Zostera marina),雖然有『藻』的稱呼,但其實大葉藻是隸屬於單子葉植物最古老的類群之一:澤瀉目(Alismatales)的家族。澤瀉目在早期的植物研究當中常被認為和睡蓮目這個白堊紀早期就已出現的古老被子植物擺放在親緣關係很近的支系。例如常常在水生池當中和睡蓮目湊在一塊的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但後來隨著晚近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才發現,睡蓮目更早就和其他被子植物分道揚鑣,就被子植物而言,單子葉植物是比較進步的一群,是由雙子葉植物當中又特化出的分支。這些後來我們所慢慢了解的細部關係雖然不見得都得以在林奈的手上被搞定(其實晚近有些分類學者批判林奈時期分類的錯誤,也不是非常客觀,畢竟那時期分類學也才剛剛開始有了開端,而且型態分類的建構才正在被確立,林奈在這方面可以說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雖然林奈主要以雄蕊和雌蕊的數量與特徵來作為被子植物的分類法則,這部分在後世已逐漸被其他方法所擴充或取代...),18世紀以前,歐洲學術界對藻類的概念根本就是一盤亂。而林奈在1754的名著《植物種志》當中劃時代地首次在植物界的隱花植物綱中列出藻類目和5個屬,當中包括3個屬於海藻的屬。在林奈之後,歐洲科學家逐漸能夠區分出海藻和其他維管束植物的差異。尤其到了1870年代中期,藻類的大部分屬都已被科學家加以描述和紀錄,並且也展開了生殖和生活史的研究。這一系列都為二十世紀以後的藻類和微生物學立下了重要的根基。也讓植物學家逐漸能夠釐清從藻類到維管束植物之間的生活史演變和演化的方向。真的沒有一件事情是馬上可以一步到位的。

林奈被打扮成拉普蘭人-約繪於1735-1740(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jpg

圖片:林奈被打扮成拉普蘭人,約繪於1735-1740(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林奈在植物物候方面,也有著先驅性的貢獻。植物的物候學(Phenology),也可譯作『生物季節』者,是研究自然界動植物與環境條件週期變化交互關係的科學。研究動植物受氣候環境變化所產生的週期現象,並希望了解動植物在自然季節現象變化的規律,物候學依照研究植物或動物,又可分為植物物候(Phytophenology)與動物物候(zoophenology),以植物物候而言,還可再分出專門探究農作物物候的農業物候學。植物物候,除可直接表現出植物體本身內在遺傳與生理方面的週期變化,也間接表現植物受外在氣候環境的改變影響,因為植物的生長情況實際上也是一種氣候與天氣的天然紀錄,植物的生長一直都受到後兩者的牽動。因此無論對於植物生態學、植物生理學或是植物病理等方面,植物物候都是很重要的基礎學門。作為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創始者,林奈在他所著的《植物學哲學》一書中,提出了物候學的任務在於觀測植物一年中發育階段的情形;並且在瑞典設置了十八個地點的觀測網,觀測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與落葉等不同的時期。雖然林奈設立觀察網並進行研究的時間只有三年,但卻為當時十八世紀歐洲建立起物候觀測網奠定相當重要的基礎。今日的物候學更成為長期生態監測、系統分析與管理十分重要的一環。

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by William Curtis (1746–1799)(引自維基共享資源).jpg

圖片:捕蠅草(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捕蠅草這類的食蟲植物,是卡爾林奈少數誤判植物生理並錯估研究方向的實例。林奈始終不願意相信『植物居然會掠食』的這件事情,而將食蟲植物的機制歸類為類似含羞草的失水機制。

參考引用與延伸閱讀文獻:

1.Carl Linnaeus (1707-1778)

https://www.tcd.ie/Botany/tercentenary/origins/carl-linnaeus.php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植物學 植物學家 自然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