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是中生代最重要的標準化石之一。牠們的演化越到晚期,特別是晚白堊紀,隔間的花紋變化,也就越發繁複。生物學家曾有過推論,認為菊石的滅絕有可能正是因為牠們過度的複雜化。有的時候,如果當生物的某些功能太過完善,特定的器官太過發達,特化過頭也可能導致自身的生存發展受到限制,走向演化的死胡同。菊石極端繁複的殼或許也可能是拖累牠們走向滅亡的因素之一。牠們有一個同一時期的對比對象─鸚鵡螺,則是相對維持較為簡單的構造。
菊石類約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初期首次出現在地球上,然後一直到白堊紀晚期走向滅絕。菊石的演化速度很快,分布也夠廣,因此是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探討中生代地質年代很重要的標準化石。
圖片:現生的鸚鵡螺(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在歐洲的中古時代,某些菊石的外殼化石被人們認為是盤曲、石化的無頭蛇,又稱為蛇石,然後商人們便會在菊石的開口刻上蛇的頭之後賣給旅者,作為平安符。這個傳說最初是源自於英國約克郡的惠特比城(Whitby)在中世紀有一則傳說,傳說來自諾桑比亞皇家的聖希爾達(Hilda),她發出的祈禱把當地每一條蛇都變成了石頭,並在此過程中將牠們斬首。牠們無頭的屍體便散落在聖希爾達於公元657年出現所在的惠特比鎮修道院下面的懸崖上。這個傳說後來越發膾炙人口,也讓某些商人習於將菊石多加了蛇頭,然後作為販賣的平安符。
圖片:聖希爾達(Hilda of Whitby)以及她腳下的化成石頭的蛇,有些則是斷頭蛇(被中古人們認為是菊石)(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菊石其實在古代的時空還有不少其他地區的傳說。例如在印度和尼泊爾的印度教徒,將菊石化石與毘濕奴聯繫在一起,有一些傳說故事。北美有些人將菊石化石稱為水牛石,因為牠們看起來有點像睡眠中的野牛。在德國,菊石化石被稱為龍石(dragon stones),農民還曾把它們放在空桶裡,據說可以神奇地刺激乳牛生產牛奶。
雖然聖希爾達當年或許應該確實曾在當地發生過與蛇類之間的故事(真實場景不一定是像傳說故事那樣)。但晚近以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成果或許也該還給菊石原有的樣貌了。只不過畢竟是千年的傳說,在惠特比城(Whitby)還是有一些商家繼續製作這樣的平安符。
參考文獻:
A Legend of Snakes and Stones
https://www.hakaimagazine.com/article-short/a-legend-of-snakes-and-st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