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興大學維也納森林與小禮堂,這附近的校舍雖老,卻是我永恆美好的記憶所在。
這篇是我在大學時代的作品。許久以前我曾經放在個人網站“小
蟑螂的窩”當中,後來網站撤除了。最近我在整理一些舊資料的時候,
無意中翻出來的。小時候曾經真的夢想過四處旅行,然後當個博物
學家的。不過,後來我才知道西方科學史中真正意義上的“博物學家”
似乎僅到亞歷山大‧馮‧洪鮑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為止,最遲大概到二十世紀初期還有少部分從事探險和
材料搜集的地理學家、生物學家與地質學家被稱為博物學家。但隨著
科學各分門的日益精細,越來越難有科學家成為真正的博物學者了。
現代的博物館學雖然保存了一部分昔日博物學的架構,但主要則是以
博物館的經營管理與博物館設計等圍繞博物館的學問為主。大學時期
我喜歡徜徉在中興大學特有的黑森林與維也納森林當中散步,享受著
蟲鳴鳥叫,偶爾還可以看到黑冠麻鷺跑出來。校園的動植物巡禮也是
興大生態保育社所經常做的例行功課,一些好友三五成群,一起以校
園作為觀察自然的訓練場。真的是很美好的回憶。最近我聽說興大的
校舍越來越多,倒是樹林的數量越來越少。真擔心記憶中綠樹花草圍
繞的興大會逐漸被水泥森林所取代。雖然我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年少輕
狂的學子了,不過自己希冀以保護生態為終生理念的觀點不變,當然
依舊希望能踏著前人探索自然的堅毅精神,繼續好好以自然為師,認
真地加強自己在野外辨識動植物與岩礦的能力。然後充實我之前所學
過的各項知識。
植物方面的博物學
很喜歡在中興大學黑森林漫步的我,經常自己一個人流連忘返 於林子裡。雖然這片主要由肯氏南洋杉組成的實驗林不大,但是當 白頭翁、班文鳥、綠繡眼、斑鳩、黑冠麻鷺還有小小赤腹松鼠這些 過客路過時經常帶給森林許多的生機。這天我忙完手邊的工作擺脫 周邊虎視眈眈的的小黑蚊之後,靜靜地在林中漫步,當我走累時便 隨處躺在一片草坪上,也不知過了多久看到一顆松果掉落在我的身 邊,一隻松鼠看了我很久然後一溜煙就從我身邊穿過,我想起一幅 曾在書中看過的畫,一位英國的博物學家手拿著松果在學生面前講 課的情景....... 嗯,植物方面的博物學史也是滿扣人心弦的呢! 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當歐洲各大科學協會成立〈如牛頓所在的 英國皇家科學協會、紀念巴斯德所創的微生物研究組織等〉使得歐 洲研究風氣大盛之後,博物學的發展很快的蓬勃起來。首先舉台灣為例 :1854年英人Robert Fortune在台灣的採集記錄〈其在淡水所採的蓪草 (Tetrapanax papyriferus)標本即為該種之模式標本。),爾後 Robert Swinhoe於1856,1857,1861曾三度來台,其採集以動物為主, 但所採集植物亦不少,曾於1863年發表「台灣植物目錄」(List of Plant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記錄了246種,其中包括蕨 類33種,可說是第一部研究台灣植物的文獻(賴,1978);十九世 紀適逢明治維新,日本很快也染上歐洲博物學的風潮並陸續有許多 優秀的博物學者。例如M.Kurita於1874年來台,為第一位來台採集之 日籍人士。日據時代以前除日人M. Kurita等少數人士外,在台灣所採 集之標本絕大部份送往英國,由當時著名的分類學者如J. D. Hooker, A. R. Rolfe, H. F. Hance, N. E. Brown等進行研究,但由於他們 所發表之文章零星分散於各期刊,缺乏綜合性的整理。直到1892年, 英人Augustine Henry來台停留較長的時間,進行較全面的調查,總 算對台灣植物的種類有了初步的了解。爾後於1896年發表「台灣植物 目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文中一共列出顯花植物 628屬、1,288種(其中包括81種栽培植物及20種歸化植物),隱花植 物149種,1,347種,為本島植物研究史上重要的文獻;當達爾文提出 進化論的時候,台灣的動植物研究正當萌芽華萊士已舉出部分台灣物 種作為佐證了。1895年日人佔領台灣以後,為掌握資源日本政府即著 手進行全島植物調查事宜,此時期日本的博物學者如早田文藏、金平 亮三、鹿野宗雄、工藤祐舜等為台灣植物的分類學奠定了頗大的基礎 。光復後台灣的學者逐漸走出自己的腳步出來,研究的方式也逐漸和 過去博物學者們有了不同的路子;時至今日,台灣已使用分子生物學 的研究來加強植物分類的研究,台灣的植物調查史也已歷138年,可說 是一個不算短的時間,中美之間甚至互相合作建立了台灣植物資源資料 庫系統,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然而如果沒有過去博物學者的辛勤 努力,這一切仍舊無法如此水到渠成的。至於現在市售的台灣植被誌則 有台灣和大陸等不同版本,前者重在分類和型態,而後者則重植物地理 學的描述。 而在歐洲方面,英國皇家科學協會一直在整個科學史中佔著優勢的 地位,例如十八世紀著名的班克斯、十九世紀的達爾文等都是影響後世 非常重要的科學探險家,其實博物學者在某種程度上可和探險家劃上等 號,因為他們常須拔山涉水越過重重危阻,班克斯(JosephBanks)最有名 的是事蹟便是環航世界1768年「奮勇號」(Endeavour)載著他與一百多名 勇敢的水手,在傳奇人物庫克船長(JamesCook)的帶領下,以四年時間環 繞地球一圈,這是生物科學界的一件大事;(可參閱南太平洋征旅一書) 這艘船不求金銀財寶,只為尋找太平洋島嶼上前所未聞的動植物。歷經 多次險阻,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喪命在不可預料的死亡陷阱中,最後他 們滿載著科學未知的新生物品種,至少有1400種以上,庫克船長並在南 太平洋的海上地理學方面有了更多的發現。班克斯則成為後來科學探險 的楷模,他證明科學絕不單單是課堂上的學習,而是到未知地域實地旅 行開拓未知科學的領域。後來一些探險小說如「星艦迷航記(StarTrack)」 、「印第安瓊斯(IndianJones)」等,都是以班克斯的航行手記作範本改 寫的。至於十九世紀的德國的博物學者洪鮑特則是我認為另一個班克斯型 的人物。歐洲大航海時代帶來新航路和美洲新大陸、南太平洋諸島的植物 物種大發現,像是可可豆、金雞納樹、和摩鹿加群島的香料等,這些則又 是另一段傳奇的故事了!
參考文獻:(1)http://www.sinica.edu.tw/~hastwww/taiwan.html台灣種子植物之研究與現況。
(2)牛頓科技大百科『生物奇觀』、『人物科學史』篇, 牛頓出版社
(3)http://bbs.csie.ntu.edu.tw/txt/Emprisenovel/ebooks/literal/modern/biography/dashe/das06.txt科學探險大師-班克斯
(4)南太平洋征旅─航海家的冒險樂園,時報出版。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