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7639.jpg
本土八哥(普通八哥)

DSCN6803.jpg

白尾八哥(爪哇八哥)

近幾年,台灣的普通八哥地盤一直不斷縮水,以台北地區來說,大概只剩華江橋、關渡濕地、立農濕地等地可以看到本土八哥,且周邊也仍然是一大群的家八哥與白尾八哥。普通八哥是否一直都是這麼弱勢呢?基本上若以普通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這個物種而言(不考慮最近仍有許多討論的亞種研究),則並不是如此的。普通八哥曾在 1890年代被引入到溫哥華與英屬哥倫比亞一帶,成為美洲的外來入侵物種,其在美洲的極盛擴張期,曾有數千隻的紀錄,但二十世紀中期,八哥在北美的族群可能因氣候的不適應而開始衰退,並且漸至消失,但目前阿根廷的公園則依然可見的八哥這種外來鳥的蹤影。然而八哥在台灣,除了金門地區仍維持其穩定優勢,特別是在本島,則幾乎一路被各類東南亞外來種八哥科鳥類給壓得喘不過氣,只剩下少部份地區有族群的群集。

物種的瀕危與否,其實當視其在原本棲息地的情形是否危急,不過有的時候因為無聊人類的刻意或非刻意引入,一個物種可能在原生地過得不好,但到了某些地區卻又成為強勢入侵種,也因而形成此消彼長的奇怪現象。八哥在現今的台灣是屬於二級保育類(即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但在國際IUCN的紅皮書卻是無危。會有這樣的奇特的情形並不奇怪。在台灣有另一種外來的朱鷺科埃及聖環,牠們在西歐與南歐同樣是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鳥,但在埃及聖環在數千年以來的歷史原棲地埃及,卻是過得不怎麼樣,甚至埃及的很多區域因為環境惡劣,已見不到埃及聖環了。而且埃及聖環在非洲同樣是被列入保護的動物。所以這些的造就者,推本溯源仍然在於人類。

 

註:椋鳥科Sturnidae= 八哥科(僅翻譯不同)

 

外來物種基本上在生態保育上是被視作必須監測或甚至必須要移除的對象,所以一個物種如果真的在原棲地徹底消失,但卻在遙遠的入侵地紮根落腳,其實在現行的生態保育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就該物種而言,新的入侵地仍然不是牠們的家,且牠們的入侵也依舊會給其它被入侵的原生物種造成災難性的競爭或掠食影響。但這種事情一但發生,對於入侵種而言卻又情何以堪?套一句犀利人妻的經典台詞:可是瑞凡...我回不去了。

其實很多時候,水下的物種入侵,力量還遠大過我們所容易看到的飛禽走獸。去年九月一直到今天,國內相繼有新聞媒體報導說陽澄湖大閘蟹其實是可怕的入侵物種,並且還被IUCN列為全球一百大最惡劣外來物種(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 Alien Species)之一。因此又導致了一連串的論戰。其實被稱為大閘蟹或毛蟹的物種不只一種,但是卻以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為正宗,一些新聞報導中所說的大閘蟹或毛蟹也應該正是指中華絨螯蟹。中華絨螯蟹作為許多東亞人喜歡的料理食材,但對歐洲人來說卻是惡夢,據說最早把中華絨螯蟹幼蟹帶到歐洲的是一批1930年代停泊上海的德國輪船,中華絨螯蟹幼蟹隨壓艙水千里迢迢來到歐洲,但是卻蟄伏一段時間後才爆發其大規模的入侵,並陸續進入荷蘭、英國等歐洲其他地區,甚至到達北美洲。中華絨螯蟹的進駐,導致許多歐洲原生無脊椎動物的瀕危,且其挖掘行為又容易造成河堤侵蝕,造成歐洲每年數以萬計的養殖業損失。德國曾試著用電網防止抱卵的雌蟹遷移,但徒勞無功。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華絨螯蟹四處在歐洲湖泊蔓延。美國紐約州環境保護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在2011年則針對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數以百萬計中華絨螯蟹的族群,發布其對生態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的警告,並呼籲民眾發現時作出舉報。因為牠們挖洞穴的習性可能危害河堤和水壩的穩定性,並造成土壤侵蝕與濕地土壤棲地的損失。且中華絨螯蟹還會壓迫另一種北美本土生產的藍蟹(blue crab)。當時美國的專家還曾有電視專訪,宣導民眾如果抓到大閘蟹,切勿放生到水中。應該將大閘蟹冷凍或以酒精保存,並記下日期與發現地點,以及捕捉的方式等。同時拍張記錄。並於48小時內通報環境保護部。以利環保人員進行外來種大閘蟹的移除工作。據部份的資料指出中華絨螯蟹入侵歐美是始自輪船的壓艙水,但是輪船壓艙水的問題其實至今仍然是很大的問題,也是人類海洋外來種最輕易的入侵方式。不少國家最近幾年開始規定壓艙水必須在離港多遠的遠距離先行排水,也有的技術公司著手開發壓艙水的處理系統。然而根據2011年日本作家枝廣淳子所寫的專著《北極熊不哭─讓生態永續的生物多樣性》(中文版由台灣東販2012年出版)指出:“現在全球海洋可推測一年間有100~120億噸的壓艙水移動中,而4500種以上的微小生物也隨著這些水進行全球規模的移動”。因此人類的輪船是多麼驚人的外來種移動堡壘。中華絨螯蟹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台灣最近卻有業者已開始動腦筋試圖把中華絨螯蟹在台灣本土量產,以擴大大閘蟹的商業收益(特別是減少自中國大陸的進口費用)。尤其苗栗甚至還有人突發奇想,想要在稻田放養大量中華絨螯蟹。萬一有零星棄養或逃逸族群散入台灣原生棲地,則後果不堪設想。這將可能比過去的克氏原螯蝦(或稱小龍蝦或美國螯蝦)的入侵還要恐怖。美國螯蝦在前幾年我帶學弟妹到富陽公園的時候仍可以找到。是一種很兇猛的小型甲殼動物。

講了這麼多中華絨螯蟹(大閘蟹)的恐怖入侵,那它們在中國大陸的原生地過得好嗎?似乎過得不好。排除掉人為豢養的養殖族群。長江水系的環境自1990年代以來,水域污染日趨惡劣,整個水系的蟹苗資源亦遭到嚴重破壞。2001年,科學家竟發現長江流域已無蟹苗汛期,上海作為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種質資源的原生地,卻早已是危機重重。 且以江蘇固城湖的生產數據來說,從1986年到2003年左右,投放幼蟹以生産成蟹,每公斤幼蟹可生産的成蟹數量也從140公斤左右急遽下滑到只剩下約20公斤。 中國漁民過度撈苗、以及河川水質污染等原因。以及不同水系間雜亂引入各類養殖種苗等等,均是造成中華絨螯蟹原生地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華人將中華絨螯蟹視為美食,每年大量消耗蟹群。但歐洲的動保組織卻認為清蒸螃蟹是不人道的烹調法,因此強烈反對大閘蟹的中華料理食譜。但,這也讓歐美的大閘蟹入侵一直沒法徹底解決。有商人又把腦筋動到歐美入侵蟹群的商機,計畫年復一年將大閘蟹大量銷回華人地區。只是大閘蟹的命運是否也會如埃及聖環一樣:「可是瑞凡...我回不去了」呢?我們可以繼續看下去。

說到底,這些動物又豈知道牠們會成為入侵者?或是因為環境破壞而成為被迫害的瀕危者?無論是八哥還是大閘蟹,其實牠們的這些命運都不是牠們所選擇的。人類才是一直以來決定其命運的繫鈴者,解鈴還需繫鈴人。也因此挽救外來種問題的本身也還是在人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態保育 外來入侵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