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捷運唭哩岸站附近捷運公園裡到處堆積的傾倒路樹與被摧毀的店家招牌。
圖片:陽明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旁邊倒塌的路樹壓及機車的情形。
圖片:捷運昆陽站附近颱風天清掃的大量雜物與被砸壞的廣告箱。
圖片: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旁邊整個被吹歪的告示欄。
圖片:中央研究院地科所附近被摧折的樹木,這裡曾有一窩大卷尾的鳥巢用了很久,現在完全被摧毀。
圖片:失去鳥巢的大卷尾現在應該在思索下一步該怎麼辦。
2015年蘇迪勒颱風又帶來臺灣再一次的新八八風災。這場被氣象局喻為二十年來風力最強的颱風,也讓台北市經歷很久都未有過的十三級陣風肆虐市區,造成無數的路樹被摧折、連根拔起,招牌、窗戶甚至多棟民房和鐵皮組合屋的屋頂整個被掀開,汽機車也有很多遭到損毀,我還看到有腳踏車掛在樹上的。而新聞報導中甚至連重達數噸的軍艦也被風力牽引發生嚴重的擦撞、火車的石斗車整個被吹到月台上。 在狂風豪雨的肆虐下,包括新北市烏來山區、南投縣部分山區以及花東部分山區等,也飽受山洪爆發、土石流以及連外道路中斷的窘境,到今天颱風已離台第二天,還是有很多民眾受困山區。全台在本次颱風期間停電用戶數創下歷史新高。許多水庫的用水發生很嚴重的混濁情形,甚至有些城鎮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水可用。這場風災也讓臺灣人必須重新思考未來關於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的情形下,該如何防災與調適等城市規畫以及國土資源的永續規畫等等。劇烈的颱風夜也讓平時常常為了各項問題擾攘不安、爭吵不休的臺灣社會暫時休兵,大家一同攜手互助救災。而這或許是災難當中唯一帶來正面效應的一面吧。
颱風的災害當然不是近幾年才有。臺灣作為西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盛行區域。颱風可說是從古至今一直不斷影響著臺灣的重要氣候因子。在臺灣漫長的清代時期關於颱風的記載不少,像是政府出版品《沙鹿鎮志》所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彰化縣七月初二夜半,狂風大雨;初三日水勢驟漲,城內水深數尺,倒壞民房三百數十間,附近大肚溪一帶村莊,盡行衝淹;因發蛟水勢驟勇,堤防不及,受災甚重。上述這類溪水暴漲的情形對古代農業社會而言當然影響甚鉅,但即便到了現代也還是影響甚大,甚至我們現今日益密集的都市型態,在面對大型天災的脆弱性和敏感度而言其實更甚古代城市。
清代時期臺灣各地如嘉南平原、竹塹地區以及蘭陽平原等開墾區域其實都常有颱風災害的發生。也因此這些都促使清代文人有一些與颱風有關的詩詞流傳下來,我們閱讀從中的內容,也將更能體會當時古代人的心境以及他們遭逢颱風時的風災情景。像是:
楊廷理《七月十五夜對月述懷》 〈之一〉
孤負月圓十二回,蘆花風動客愁來。微名幸附垂青史,小住何堪枕碧苔。蒼莽山雲蒸幻境,迷漫海霧湧飛埃。田誠信美非吾土,好把勞生仔細推。
【譯文】我辜負了一年的好時光,當風吹蘆葦時就讓鄉愁湧上來了。我微小的名聲未來或許會被記載於噶瑪蘭的開發史上吧,在噶瑪蘭小住的一段時間中,忽然發現睡覺的枕頭長滿了綠色的青苔,真是讓人感覺潮濕無法堪受。蒼穹廣闊的山雲向天邊蒸騰,出現了朦朧的幻境;迷漫於海邊的大霧湧起如同飛起的塵埃,颱風快來之前海上往往會湧現這樣的大霧。這裡的土地真的很美麗,可惜畢竟不是我故鄉的土地,應該把我在這裡勞碌的一生仔細推算一下了。
楊廷理《七月十五夜對月述懷》 〈之二〉
不須重溯舊因由,垂老何妨聽去留。數片白雲閒放眼,千叢綠葦晚搖秋。輪轅異地難同轍,清濁崇朝也判流。此後風光隨所遇,前程莫漫付登樓。
【譯文】已經不需要重新分析以前種種的因由,如果上級仍不讓我回返大陸,已邁垂老之年的我,就聽任他們決定去留吧!數片白雲飄在天空,我也有難得的清閒。 眼前出現一大片綠色的蘆葦在晚秋的時節搖曳著。車輛行走在不同的地方通常是很難遇到相同道路的;然而一場颱風下來竟然讓濁水溪與清水溪在短短的一年當中分合迅速。以後,我就隨遇而安吧,又何必一想到前程就登上高樓徒然興嘆呢?
楊廷理是廣西柳州人,是清代開台時期對宜蘭的開發貢獻頗大的官員。因為他對噶瑪蘭的積極態度,使清代時期宜蘭歷史出現新的樣貌。楊廷理曾上書嘉慶皇帝力主開發蘭陽平原的重要性。且不僅支助墾荒移民,也對原住民給予信任,曾組織結合漢人移民與原住民的混合義軍,以聯結王得祿(清代嘉義著名武將)的軍團,成功抗拒海盜朱濆的入侵。戰後曾作《出山漫興》一詩描述戰況,將戰功全部歸功給參與義軍的原住民與漢人老百姓。晚年的楊廷理洗盡鉛華,只想要返回故里。其中1809 年的颱風侵襲讓楊廷理覺得非常震撼,當時的蘭陽溪被稱為濁水溪,而宜蘭河則被稱為清水溪,兩條溪流在風災過後暴漲迅速整併為一條大河,未料到了隔年夏天,兩條河又重新分流,並且讓環境變得十分潮濕,連枕頭都長青苔了。這一年宜蘭尚未解決前一年水患的後續賑災,卻又發生了嚴重的火災,因此讓內心煩亂的楊廷理更加萌生想離開宜蘭早回故鄉的想法。
相較於前述楊廷理的兩首詩。鄭用錫的古詩《颶風》則更為時下學生所熟知,因為這首詩很常出現在目前一些中小學的閱讀測驗或補充教材當中。鄭用錫的《颶風》生動地描寫秋颱襲捲萬物的情形:
秋風一夜起狂飆,颶母西來怒氣驕。 何似排雲驅萬馬,乍疑傳箭落雙鵰。 傾摧樹木山皆動,噴激波濤水亦搖。 最是關情收穫近,田疇禾稼恐枯焦。
【譯文】秋颱在一夕之間刮起狂風,颶母由西而來怒氣衝衝。壯觀的傾盆大雨就像雲層驅使著萬馬奔騰般,也好像中箭的雙鵰在狂舞。秋颱如摧枯拉朽般摧毀了樹木,就連群山也因傾盆大雨而震動,波濤激烈噴濺,溪水也搖晃。我最關心的是農人收穫的時節已近,農田的莊稼恐怕要枯萎焦黃了。
圖片:2013年所拍攝清代竹塹城現今唯一留存的東門迎曦門。這是清代文人鄭用錫留給新竹人最重要的歷史建物。這座城門現今又有『新竹之心』的稱呼。是很典雅的「歇山重簷式」建築。竹塹城是臺灣早期很有名的圓形城市。雖說竹塹這一地名最早是源自於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音譯。但是這座城市的最初還真的和竹子很有淵源。清朝治臺初期,為避免有人以臺灣為根據地反清復明,因此曾禁止臺灣興建石磚城。雍正年間,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城移往竹塹,為加強防禦,淡水同知徐治民以廣植刺竹圍繞作為城牆,週長440丈(約1408公尺),並配有東、西、南、北四個門。於是形成最早竹製圍成一整圈的竹塹城。後來為對抗蔡牽,竹塹城開始興築土城(蔡牽是福建同安人,曾與另一福建雲霄人朱濆組織海上聯合勢力,並與廣東的張保仔號稱清朝消滅明鄭勢力以後,對中國東南沿海影響最大的三個海盜集團。縱橫於嘉慶年間。蔡牽的手下蔡獵狗,曾定居嘉義鰲鼓,傳說他不僅幫鰲鼓取名,甚至還捐地興建了現今保存傳統工法的港口宮,當時他們所用的某尊大砲,則被鄉民供奉在三家村的福靈宮裡,人稱「鐵嘴將軍」。蔡牽等人的活動也促成清代中期對臺灣海防的重視,包括從北至南各地所新移入的火砲以及新築的城池等等,這些都在三十多年後的中英鴉片戰爭當中發揮了作用。鴉片戰爭中,清朝在中國本土沿岸被打得滿地爪牙,但在臺灣卻有幾場比較出色的勝仗。以往有些歷史書籍說臺灣的海防要到鴉片戰爭或甚至更晚的法軍犯台才受到重視,這其實有些錯誤,因為這類說法嚴重忽略了蔡牽、朱濆等傳統海上勢力對清廷的刺激效應。從蔡牽犯台到日後外國勢力的犯台,所影響的只有讓清代越來越重視臺灣,以及將臺灣納入後續自強運動的範圍當中更新了更多的新武器,而這一系列的變局也讓臺灣各地的民團興起,成為協助朝廷鞏固海防的重要力量)。1827年,在臺灣首位本土進士鄭用錫的倡議下,竹塹城終於修築為石磚城。在某些古代圖卷中,它是造型很優美的圓形城防,以城隍廟為中心。這個城池後來曾在鴉片戰爭後在同知曹謹的主持下又擴建了其他的城門。不過很可惜當年竹塹城大部分的城樓與城牆都在日本殖民時期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時加以拆毀了。
鄭用錫是比楊廷理較晚登場的清代文人。他是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為著名的『開台進士』,也就是當時臺灣入清一百餘年來本地考生首次登科者。當時文壇傳為盛事。曾入京師為官,但不適應當時北京的官場生活,後來以歸養老母為由返回故鄉。鴉片戰爭時期曾阻止英軍進入大安溪口。咸豐三年(1853年),台北發生頂下郊拚的大型械鬥事件,鄭用錫親自前往調解,並撰寫《勸和論》勸告鄉民應該不分漳泉閩粵,將本地不同的族群看作如同一人身上節節相連的血脈,彼此相親相愛,共建人間樂土。此番調解拯救甚多原先受到械鬥牽連的百姓。我們在鄭用錫《颶風》 中『最是關情收穫近,田疇禾稼恐枯焦。』也可看出一代文人與父母官所對颱風天擔憂百姓生計出問題的憐憫之心。
稍晚於鄭用錫,有另一位清代竹塹文人林占梅的詩作《大雨颶夜宿官道小樓》 描寫詩人外宿遭遇颱風的景象:
危樓搖曳入雲高,六月寒生范叔袍。 雨陣射窗同勁弩,風威撼屋肖狂濤。 乾坤若磨隨旋轉,草木皆兵聽怒號。 徹夜驚魂憑酒壓,詩成耳熱興猶豪。
約當同一時期,淸代彰化詩人陳肇興的七言古詩《捒中大風雨歌》,所描述的則是更為深刻的風災,颱風肆虐造成百姓流離失所,作物毀於一旦,農田被沖毀,而這時候卻又剛好遇到貪官暴斂,可說雪上加霜。
昨夜狂颱振林木,千聲萬聲動巖谷。橫吹黑雨卷山來,飛灑如麻亂相撲。 鞭策百怪驅蛟龍,雷公雷母紛相逐。半空純是金甲聲,時有赤虯飛貼肉。 使風挾雨雨倒吹,駕雨助風風更速。朝南暮北一旋轉,有若天輪回地軸。 十圍杉楠摧作薪,萬叢梨柿散如雹。洶洶波浪天外來,頃刻平地為川瀆。 東鄰纔報流麥田,西舍還聞破茅屋。野水平添七尺高,漲痕遙沒千畦綠。 黃雲滿地抽鍼芽,餘粒但供烏雀啄。詰朝雨止風亦停,鄉村十家九家哭。 一春無雨苗不滋,今茲雨多反殺穀。田頭軋軋連耞鳴,但有滯穗無圓粟。 老農垂淚前致辭,乞減半租救饘粥。里胥下狀來催租,悉賦輸將苦不足。 輸官不足還賣田,稻田雖廢硯田贖。舌耕筆耒幾多年,歲歲陰陽無愆伏。 滿城風雨供嘯歌,有田不如無田樂。
以上林占梅和陳肇興這兩位詩人的年代接近,都曾遭遇過清同治年間(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也都曾協助官府平定叛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英軍侵犯台灣。一艘雙桅大型運輸艦駛近雞籠,並炮轟二沙灣炮臺。曹謹(後來以曹公圳聞名開台史的著名官員)率守軍還擊,擊退英軍。後來曹謹又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彰化與鹿港同知魏贏聯防再次擊退英軍。這些中英鴉片戰爭當中少見的勝局皆發生在臺灣。林占梅在當時雞籠戰事當中曾慷慨捐出重金協助砲臺修築。後來也曾多次籌組民團保衛鄉里抵禦盜匪,但林占梅樹大招風,厭惡官場上旁人的閒言閒語,而只鍾情文壇。
颱風不僅對臺灣本島,當然也對離島有很大的衝擊。1844年當強力的颱風侵襲臺灣西南沿海並造成農漁業嚴重損失的同時,澎湖有位考生卻在這一年考試中成為澎湖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進士:蔡廷蘭。蔡廷蘭是澎湖馬公人。1831年澎湖受到風災鬧饑荒,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周凱受命前往澎湖勘察災情,蔡廷蘭以一介文人身分向其詳述了災民的疾苦,因而大受周凱的賞識,受聘為崇文書院主講。結果1835年蔡廷蘭參加鄉試結束返鄉時又遭遇到颱風,這次還因此漂流到越南廣義省菜芹汛出海口,而受到越南阮朝官員的幫助。並且認識了越南近代著名文史學家與力主越南走向工業化的外交官潘清簡。蔡廷蘭將其遊歷過程撰寫為《海南雜著》。後來在1845年榜單公布而成為「開澎進士」,並曾參與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的戰事。蔡廷蘭一生與颱風淵源甚深,目前蔡廷蘭進士第為澎湖重要的古蹟。
圖片:1841年鴉片戰爭中著名的虎門穿鼻灣激戰,清軍水師在廣東慘敗於英國海軍。但同一年和隔年英軍入侵臺灣卻遭到臺灣駐守軍的痛擊。1840年代也是臺灣風雨飄搖的年代,鴉片戰爭剛剛結束,臺灣便遭遇到大型颱風的侵襲,其中道光二十五年(1844年)在颱風的大舉侵襲下,台南沿海建設了十多年的鹽灘幾近全毀。不過對臺灣後來貿易史上影響更為重大的《天津條約》以及之後的雞籠、淡水、安平、旗後等四口對外國通商,則要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Second Opium War; Second Anglo-Chinese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以後的事情了。
時空是一直在演進的,不過颱風這樣的自然天候事件仍將一直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環境當中,並且繼續對人們的生活以及歷史產生各類的影響。在近幾年臺灣降雨的頻率越發不均勻的情形下,不僅成為世界上水資源匱乏地區之一。而颱風也常成為水資源的重要來源。有清一代,颱風的衝擊往往對農漁業都是非常直接的。世界歷史上,有些颱風還曾左右過重要的史事。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所組成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在《2007氣候變遷報告》當中曾指出,近五十年來觀察到的暖化現象極有可能由人類活動所導致。而由暖化所帶來的極端氣溫與極端天氣的增多、水旱災的加重、冰川融化、冰原萎縮、全球海平面上升等等。這些衝擊都將在未來帶給全球生態環境很深切的考驗。雖然有些氣候學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北太平洋西部氣旋向上增長在近幾十年的趨勢比較疲軟。不過不管各類氣候模式為何。我們臺灣剛剛經歷了二十年來風力最強的蘇迪勒颱風,堅固的現代建築屋頂都還被吹得到處都是支離破碎的屋簷、鋼架外露、破瓦殘垣等等。而如果這樣的颱風擺到古代的時空,應該會嚇到那些古人吧?不過有的時候,古代傳統建築中的一些工法,如石砌牆垣、咾咕石擋風牆、應對島嶼多風雨和地震危害的榫頭相對與強化過後的大木結構等等,這些未必會輸給現代一些速成的建築工法,就像有些鄉村的鐵皮屋簷被整個掀開,組合屋更是完全崩塌,但一些老舊的建物反而損壞沒有預期得高。也可以窺見某些古人的智慧是值得重新被檢視的。總之,做好未來對於氣候變遷的應變與調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