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鐵砧山上哭清明.jpg

 

鐵砧山的劍井

(摘自《遠方的空靈》短篇故事集)

作者:嚴融怡

     鐵砧山的山上來了一群將士,他們路經這座山,前來修繕幾年前由國姓爺部將領兵所開鑿的劍井。然後正準備往北調集。這幾年包括新園坡、仁武坡和烏樹林坡的水圳都在陸續開鑿,隨著金門、廈門的陸續失守,鄭經將過去對抗清軍的主要兵力以及當初隨著南明遷移的百姓全都搬移到東寧來。這一年清軍的攻勢趨緩,於是東寧決定正式對侵擾盤據雞籠的荷蘭巴達維亞軍隊展開進攻,戰事一觸即發。而鄭軍也不忘聯繫天興縣各地零星的移民屯駐據點。

      『喂!大家快看!那些鷹每當清明時節就會在山頭上盤旋,好多隻!』帶頭的將領對軍士們說,這時有軍吏對著天空中上百隻的猛禽感嘆:『這些鷹都可以回去故鄉,可我們卻回不去了。』『對呀。』『就是說。』『我們真的回不去了。』自從金廈失守後,東寧籠罩在一片挫敗絕望的氛圍中。反清復明、榮歸故鄉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眾人忍不住朝著大安溪出海口的方向望著遠方。這時群鷹也許看到有人群靠近,有一兩隻叫出『伊咦-伊咦』的聲音,『好悲哀的叫聲。』那些鷹群被後世稱為灰面鵟鷹。其實並不是很愛叫的猛禽。但思鄉的人即便偶然聽到鷹鳴也覺得格外悲傷。有的人對著鷹群吶喊。更有不少人看著鷹群流淚痛哭、悵然若失。

      這些士兵的足跡後來隱沒在歷史的塵埃當中。他們有的在天興縣正式落地生根,傳宗接代,同時繼續在不同的地方開挖圳道。有的則在日後清軍攻陷赤崁時,和投降的官府一起被遣送回大陸。甚至被清廷送往遼東和羅剎國作戰。那是一個紛亂前途茫茫的時代。造化弄人。但是那口井後來繼續造福後人,百姓們每當春天前來提水看到大批鷹群盤旋北返時也都會想到那些哭清明的明鄭將士。直到某一天那些鷹群不再從鐵砧山飛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地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