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似雞龍以及早期食蟲類哺乳動物
今年2017年是丁酉雞年。雞其實一直和人類有著很重要的關係,包括牠是除了鴨以外和人關係最密切的家禽。以及整個雞形目的動物其實或多或少都和人類的生活有一些交互影響,像是松雞一類的鳥類在中古時代是歐洲貴族狩獵俱樂部所會刻意放在野外作為狩獵比賽用的重要鳥類,牠們當中又以紅松雞最著名(也就是某些人稱為『威雀』的鳥類) 。而羅馬時代流行鬥雞,羅馬三聚頭的安東尼和屋大維曾因為鬥雞的比賽而有過一些不愉快。唐代時期的女皇武則天從出生滿周年到入選宮中為才人、太宗皇帝駕崩而入感業寺出家、封后的第一次上表奏議、垂拱年號掌握朝政、以及正式登基為皇帝等等每個階段都發生在雞年,因此武則天對雞這種動物很喜好,即便有人諷刺她牝雞司晨,但她仍不以為意,反而塑造了多批很特別的唐三彩雞,與唐朝其他時期三彩陶多以馬為主的陶瓷器很不一樣。而大航海時代進入北美的歐洲清教徒從印地安人那邊取得了火雞以及開始過感恩節這個傳統節日之後,火雞這種雞形目雉科火雞屬的大鳥也開始了牠對人類家禽飼養新一階段的重大影響。世界上其實長得像雞的動物並非全部都在雞形目當中;還有一些如鶴形目三趾鶉科的小鳥也長得和小雉雞很像;或是同為鶴形目但都擁有怪模怪樣的腳多半很會游泳的秧雞科鳥類也和雞有些類似,在古代曾經被人們認錯而賦予『雞』的名字。不過如果我們將時間的軸線拉長,則在史前時代,在現生雞都還沒有出現的年代當中,還曾經有過另一類雞形動物曾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那就是似鳥龍科的似雞龍屬(Gallimimus)動物。
似雞龍屬隸屬在蜥形綱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似鳥龍科當中,牠的化石最早是在1970年代早期在蒙古戈壁沙漠當中發現。似鳥龍科(Ornithomimidae)學名的意涵本來就是『鳥類的模仿者』,而似雞龍屬(Gallimimus)的意思則又是『雞的模仿者』,因為在骨骼的架構上,牠和雞有些類似,只是有著長尾巴用以平衡身體。但這種類型的恐龍其實已經朝向鳥類的形態與生理結構的方向在發展了,除了外型像鳥,牠的骨骼也像鳥類一樣是中空的。而且牠還有一副有點像鴨子的喙,曾經讓科學家猜測牠到底是如何進食的。現今主流上認為這種恐龍應該是雜食性的,包括牠既可用嘴喙吃植物,也可以掠食週邊的小動物。似雞龍出現的年代當中,其實已經有很多恐龍朝向了羽毛化的發展,在那個時期的演化趨勢,似雞龍也應該有很大的可能是身帶羽毛的,不過似雞龍頻頻出現在《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以及《侏儸紀公園: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等系列電影當中卻都是無毛形態的螢幕形象。似雞龍在地球上的年代是馬斯垂克期(Maastrichtian)也就是中生代最後一紀:白堊紀。白堊紀有相當多著名的滅絕動物,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恐龍類和滄龍類。
白堊紀的環境和現今有點像的地方便在於氣候暖化。大量植物在富含二氧化碳的空氣中旺盛生長,新發展出來的開花植物到處攻城掠地進攻取代生長較緩慢的蕨類和裸子植物。恐龍可以出現在南極,而鱷魚則可出現在北極(當然當時南北極陸地的方位也和現在很不一樣,不過在阿拉斯加挖掘到恐龍化石的區域即便是在史前時期也算緯度頗高了)。由於白堊紀時期地殼開始較大規模的變動,火山也因而密集爆發,由火山所製造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當中。並在海底的中洋脊沿線生成許多熱柱,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全球很多地方的海侵現象顯著,與現今海平面日益上升的局面有些類似。不過白堊紀由於海底火山活動頻繁注入到海洋當中的鈣質,而讓海洋當中的鈣接近飽和,造成一些累積鈣質的浮游生物數量增加(例如各類有孔蟲),這點卻和現今海洋日益酸化,具有鈣質累積特點的各類海洋生物遭遇鈣溶解與族群急遽減少的空前危機是很不一樣的情形。
由於海平面上升與海侵現象的明顯,白堊紀當時很多大陸地殼的邊緣區域都是由淺海所覆蓋。很適宜滄龍一類的非恐龍動物發展,牠們伺機在淺海與海岸一帶進行掠食活動,與陸地上的恐龍分庭抗禮。似雞龍沒有海上的滄龍或陸上的暴龍那麼地強悍,但也應該是足以對某些小動物造成威脅的恐龍。在那個時期,哺乳類發展出了一些早期的食蟲動物,而鳥類的演進則比較快,早期雁形目的維加鳥(Vegavis)已經出現,有的復原畫當中維加鳥長得一副綠頭鴨樣。而長相怪異的黃昏鳥(Hesperornis)也全盛於北半球的近海區域。森林當中也開始有各類鳥類的出沒。但原則上來說,哺乳類和鳥類仍舊是在大型恐龍、滄龍以及蛇頸龍類的生態區位(niche)間隙中狹縫中生存。暖化的氣候型態其實對某些類爬行動物(如恐龍或滄龍)與爬行動物往巨大化的身軀發展而言是有利的,像是白堊紀時期結束後的古新世時期,由於熱帶地區極為溫暖,加上恐龍已經消亡,因此有利於泰坦巨蟒(Titanoboa cerrejonensis)這類巨型爬蟲動物的演化發展,這種巨蟒就有如現今的一台公車那麼長約有一噸多的重量。泰坦巨蟒化石是在哥倫比亞Cerrejon的煤礦層所發現,當地也同時分布大型的龜類及鱷魚化石。這些大型爬蟲動物在恐龍滅絕後古新世的持續約1000萬年的時期,成為主要的掠食者。但古新世結束至始新世開始的那段時間,地球的暖化又達到極為極端的情形,這次迅速劇烈的升溫(包括低緯度區域海洋生物的重大消亡,而高緯度地區溫度甚至上升了7°C ) 被稱為古新紀—始新世極熱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也同樣造成大批生物的滅絕。雖然滅絕等級尚未到達地質史上的五次大滅絕,但也是頗為極端的一次事件,常被科學家用以比對現今的氣候暖化情形。有些氣候學家與古生物學家甚至推估如果氣候持續穩定變暖,那麼爬蟲類變大、哺乳動物和鳥類縮小的趨勢將是有可能的。畢竟當年哺乳類和鳥類之所以能夠大規模的發展,有很大程度是拜後來隕石撞擊地球後的長年冬天與環境巨變所導致大量動物的滅絕事件,而之後地球多次走向冷化並出現多次冰河期也讓哺乳類和鳥類比較適應新生代地球的冬季低溫,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未來地球溫度倒回去,則會對哺乳類和鳥類產生怎樣大的問題。
不過即便是針對現生爬蟲類,氣候暖化就真的都對牠們比較好嗎?其實也不盡然,許多蜥蜴和龜類的性別是取決於孵蛋時的溫度影響,當全球暖化加劇,逐年升高的溫度將會使這些爬蟲類雌雄比例產生改變,性別失衡的情形同樣將衝擊牠們的繁衍。面對氣候變遷,有些物種適應力可能稍微強一些,或甚至因而得利,但顯然某些物種是會倒楣的。似雞龍已經滅絕了很久,牠的身影也許更常成為某些電影人或科幻小說寫作者的題材來源,不過牠當年所處的白堊紀年代其實是我們現今面對氣候暖化加劇的一面鏡子,今日的海水位高漲也正造成南太平洋多個島嶼面臨滅頂之災,全球各大陸未來都可能重新面臨越來越明顯的海侵作用,而沿海城市更將首當其衝,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滄龍這種凶狠的海岸動物,但光是海水入侵的反撲應該就夠人類城市受不了了吧。雞年看『似雞龍』,也看牠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並且對照我們現今的環境。也期望更多人能更加注視我們世界環境的脈動,維繫我們生活的安全與環境永續的穩定性,時刻面對真實世界環境的脈動與樸實的生活其實遠比什麼發展便利網購平台、第三方付費平台、機器人取代人力、各類投資市場整併或是各類聲光享受等等現今人類文明日益走向的浮華和虛擬化要來得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