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印度的道路一景.jpg

圖片:北印度的鄉村情景

        去過印度,你就會發現印度確實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因為無論是在市區街道上的烏鴉、猴子,或是農村的牛、羊、狗等,基本上人與動物之間的距離是非常接近的。不過這當中也有一些問題,那就是印度的公路上時而要閃避那些動物,加上許多道路也並未限制行人穿越,因此一般公路甚至高速公路的行車速率都是很有限的,大概在40-60公里/時左右。

       

        在印度,或許是古代以來佛教所強調的不殺生與善護眾生等概念仍舊遺留了種子在印度,也或許是印度人原本就樂天知命、與物無爭的性格,因此包括孔雀、老鷹、八哥等不同的鳥類都經常穿梭於電線桿與巷弄之間,像是巴特那、新德里等大城市中都有動物的出沒,就更不用說一些小鄉鎮或農村了。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感覺,人與動物之間或許並不需要做那麼明顯的區隔。只要互不傷害就行了。在一個城市中也可以各取所需。北印度的平民百姓其實普遍都很窮困,例如在瓦拉那西,平均每個月5000盧比(相當於3000元台幣,100元美金)就可以過不錯的生活了。但是北印度的百姓並未因為飢餓就去傷害周邊的動物,或是胡亂獵捕周邊的動物以充飢。像是我們甚至可以看到猴子與乞丐爭食的情形或是鄰近人家的孩子與牛、猴子做玩耍的情形。或許萬物之間所存在的和睦在印度是可以找得到的。但是我也同樣在想如何才能將印度的貧困家以解救出來的情形。想到我自己也是一個荷包困窘之人,眼看著許多印度的居民正在飢寒交迫中與命運搏鬥;想到我們在台灣的人們同樣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計而陷入苦楚,世界上的貧困現象正在四處蔓延,它隨著經濟的問題而深入到每個角落,我們學生態的人或許可以注意到自然的資源,但是未必能夠真正理解資源要如何才能夠不虞匱乏並且能夠妥善分配的方式,千年來這或許是許多經濟學家也都在想的問題。兩千多年前佛陀也同樣想過類似的問題吧?

       

        印度的大平原在過去曾經有過極端荒蕪與漫天飛砂的情形,聽同行的師姐說現在的情形已經改善許多了,許多原先沒人搭理的荒地都已經做了農耕的利用。而且也開始有一些人力能夠妥善被分配了。這在印度而言或許是件好事,因為過往以來印度社會一直被種姓制度所苦,(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在古代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貴族種姓,佔有印度社會中大部分的財富,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而平民多半為後兩者,吠舍為商人,首陀羅為農民;更有甚者還有身為賤民階級的旃荼羅,他們彼此的階級分明,世代相傳而無可轉變,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些種姓制度的遺痕即便是到了現在也依然影響著現代印度人的生活習慣,包括不同種姓不通婚、生活上的限制規範等,一些低階層的人們即便已經翻了身,有了錢但在社會上卻仍然不受到尊重。而反觀一些落魄貴族即便貧困卻仍然很驕傲。這些是一些當今印度的奇怪現象。雖然即便很多印度人都已開始設法想要改善種姓制度所帶來的問題,而當今印度的法律也早已廢除了種姓的規定,但在許多的城鎮,這樣的社會習慣依舊深入人心。或許與印度教仍存在於現代印度的廣泛影響力有著極大的關係吧。

 

        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有看到身為婆羅門階級的一個老闆善待他屬下隸屬各階層的人們並且以其業績平等對待,這在我們現代的社會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印度,這位老闆可說是很具有現代經濟觀的,畢竟唯有人人的權利都是相等的,生活中的立足點一樣,那麼生產力才會有廣泛的提升。

 

       回顧佛陀傳法的時代,乃至距離佛陀已是五、六百年之間的龍樹,佛教的行跡也曾是古印度修行者試圖破解種姓制度並對社會和平作努力的一系列活動,雖然古印度的佛教最終在十一世紀時幾乎於印度國土銷聲匿跡了,但其種子仍然遍灑在印度的國土;而在近代包括台灣、香港、大陸、日本、斯里蘭卡、緬甸等地的佛教徒也不斷地絡繹不絕於印度,而包括印度本地的一些佛教徒也試圖振興佛教的一些思想,特別是佛教中強調平等的信念。眾生平等,萬物共榮,但願阿育王時代曾有的樂土重新降臨在印度的人間。但願世界的經濟問題與貧富差距終有一天能夠獲得解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印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