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在往東線鐵路上常可看到載滿砂石和水泥原料的敞車(引用自維基共享資源)
圖片:在往東線鐵路上常可看到載滿砂石和水泥原料的石碴車(引用自維基共享資源)
最近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以及《看見台灣》的齊柏林導演再次抨擊了花蓮太魯閣水泥的超量開發,並且推動反萬人路跑贊助商的活動。《看見台灣》當中整片山頂被挖得滿目瘡痍,確實是記錄片 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可怕段落之一。
台灣的水泥業對於昔日經濟建設與重大工程建設的貢獻絕對是不可抹滅的,尤其台灣的水泥業起始甚早,在日本統治時期就已開始,光復後在各類基礎建設的推動下,水泥的需求也日益攀升, 到了1993年水泥生產量一度達到2476萬公噸的最高峰,但這一時期水泥的供應也正逐漸由國家基礎建設為主轉變為房屋營建業的水泥需求。於是當房地產的波線上上下下時,水泥的需求量也開 始下跌。甚至出現過剩的情形。而在環境上所相對應的,則是許多舊的開採場已將水泥資源都已耗盡了。 我高中時期,在西部水泥漸趨枯竭的情形下,當年經濟部確立了水泥產業的東移政策。往東線鐵路的和平火車站附近可以看到許多載滿沙石材料的敞車、水泥斗車、以及水泥輸送帶等設備,這也 是這個火車站最大的特色。和平水泥工業區是台灣極其重要的水泥生產線,它運送了很多水泥到各地。可以看到印有台泥、亞泥、幸福水泥等不同廠商的各式車輛。然後還有另外一個鐵路運輸線 也常可看到水泥的大量輸運,那就是花蓮臨港線,這是將東部開採的水泥砂石運往花蓮港裝船,然後運到台灣西部進行「東砂西運」任務的重要交通線。台灣西部在近幾年的許多城市建設其實都 應該要感謝後山人的辛勤以及在環境上的負荷。
只是誠如齊柏林導演的紀錄。國內部份水泥開採區的開挖已經過量,對山林的破壞也很嚴重。這類開發是時候該踩煞車了。水泥業是高耗能也是高排碳、高污染的產業。我在2011年曾參與了環保 署的全國氣候變遷會議公民咖啡館的活動,當時水泥業與紡織業、鋼鐵業等並駕為排碳量較高的工業,也因此成為經濟部以「2020年製造業碳密集度較2005年下降30%」訴求下的重要追討目標。 台灣的水泥業並非僅只在國內的產業東移,由於他們也知道台灣的資源有限,重大開發在部份城市漸趨飽和,以及國內日益要求的環境評管等等,於是往中國大陸的西進也成為重要的產業方針 。最早至大陸設廠的是嘉泥,他們在1998年就已投資江蘇京陽水泥並且年產水泥 274萬公噸,後來在2006年又有新廠建立投入量產,水泥製品以大陸內銷市場為主。台泥則在1997年和安徽海螺 水泥與香港水泥,合資成立安徽朱家橋水泥,年產量60萬公噸,之後在福州市也設立據點。至於亞泥則是在2000年確立了江西亞東水泥的量產,產能為 150萬公噸,後來又設立了武漢亞東水泥這個據點。
國內的某些人認為這類高環境衝擊的工業最好都能移出台灣,但其實台灣的本身也還是需要有自身的水泥生產來源,重點應該擺在限制開採、建立國內水泥生產的總量管制以及建立嚴格的環境控管。例如窯爐必須汰舊換新、必須採用高效能的煙氣脫硝系統,並且必須確認那些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空污物質都能受到控制,而二氧化碳必須要達到國際的減排標準。例如對水泥業窯爐 的新設或擴增產能進行限制,同時協調部分舊窯爐逐漸關閉停產,開採環境出現問題的區域建立退場機制等等。事實上,這些往中國各區域發展的廠商,在今年也同樣受到對岸環保部新近發佈『 最嚴減排標準』的影響,包括《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等,這些也顯見了中國雖然是開發中國家,尤其大西進政策正需要大量的水泥,但他們似乎也注意到諸如許多工業廢氣以及PM2.5等危害在近幾年中國各城市的蔓延。實際上,由於我們與對岸近在彼鄰,他們那裡的空污物質如果管控不好,很容易就隨著東北季風以及沙塵暴等 因素直接撲向我們。而且部份廢排物如高排碳的問題,甚至還是影響全球的,如果廠商不願正視高排放量,則不管廠址設在哪裡,都將是會影響到全世界的。在現今的世界,早已是地球村大家相 互影響的情形,所以之前聯合國也曾呼籲各國,高污染性工業並非從一個地方被趕到另外一個地方就算解決問題。更重要的反而是在地治理的問題。
最後,回到反萬人路跑贊助商的活動。一家大型的水泥公司若認為贊助路跑是在贊助公益,那麼相較於路跑的短暫社會效益;揮別無序性的資源開發,並且重新回復山林土地的環境,重新改善企 業與在地人之間的關係,這些可能更具備社會公益與重塑企業形象等積極的價值。而在台灣,我們所追求的永續發展,實際上正是需要依靠所有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