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棕背伯勞.jpg

(圖片:鰲鼓溼地南堤公園中的棕背伯勞)

      這隻棕背伯勞是在鰲鼓溼地的木麻黃樹林當中所拍的。很多鳥類非常依靠樹木,如果沒有充分的樹木,那麼鳥類的棲地便有威脅了。而今天是312植樹節,其實我們有滿多歷史可以回顧和紀念的。

      當年植樹運動的推行最早是由美國美北長老會(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North)傳教士裴義理(Joseph Bailie)最早建議孫中山提倡造林的。裴義理本身也是農學家,清末時期北美的教會組織在南京成立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子大學。1911年裴義理發起成立中國義農會。在辛亥革命後,建議金陵大學開辦農科,目標為教育華人『培養農事指導員』。義農會與金陵體系的大學院校對日後的農業與教育影響均甚為深遠。其中金陵女子大學的校友日後在1956年建立現今臺灣的私立金陵女中。1912年春,安徽發生較大的水土流失災難(土石流)。裴義理便建議孫中山提倡造林,以達到水土保持防阻水災的功效,並購買當時金陵大學周圍的山地設置苗圃,派遣學生協助指導安徽災民開山種樹。由於孫中山在政界的名聲很響,而裴義理以義農會名義向各方呼籲以工代賑來救災,便是請孫中山領銜在義農會呼籲書上簽名以示支持的。並且由政府批准撥給紫金山官荒地4000畝給義農會做為墾荒造林之用。同時孫中山也在政府部門當中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以落實對樹木造林等事項的管理。

      裴義理在獲得政府支持後,創辦災民子弟學校,並傳授林木種植技術。同時他所對民國的協助也延伸到北洋政府時期。在協助北洋政府期間,由裴義理的建議下,農林部於民國4年(1915年)呈請政府設立植樹節。這個節日最早是和清明節相結合,因為植樹插柳是古代漢人常有的傳統活動。古人多利用清明時節進行農事與栽植樹木。例如古代諺語:『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或是『清明田,穀雨豆』,因為古人看準節氣,播田要在清明節之前,豆類等作物則選在穀雨以前播種,以免超過節氣。裴義理仔細觀察了漢人的習俗,因此將1872年最早由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所設立的植樹節。巧妙地和中國古代的清明節相結合在一起。也讓十九世紀以來歐美各國漸趨風行的植樹節活動正式帶到民國來。另一方面,受到裴義理的影響,孫中山在南方也廣為推動種樹的活動。他在修編民生主義時也到處去考察各地的林相環境,像是在紹興觀察當地林相時認為當地的植被受到了破壞,因此曾經寫道「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譬彼曠地,胡不種桑茶棉果。」在考察白雲山土質之後,曾與當地農民建議:「白雲山各處土質甚好,適合植樹造林,應當多種松、杉、苦楝等。」後來孫中山又將一些對各地林地環境的觀察與想法相繼加入到《實業計劃》、《農功》等著作當中。1924 年9月,孫中山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廣東大學農科學院下也設農學、林學等部。農學部下設農藝學、農藝化學等系,林學部下設林學系。並且農林科學為重點項目(廣東大學在1926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稱中山大學,兩岸分治後,各地校友於1980年在高雄復校,但重建後的國立中山大學改以海洋資源方面為發展重點,而不復有農林學科)。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將植樹節的日期正式由清明節的時間更改為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同時紀念這兩個節日。

      裴義理則繼續在華推動農業教育,金陵大學所培育的農學方面人才在近代相當重要。其中農復會(現今農委會前身)主委沈宗瀚也曾在金陵大學任教,沈宗瀚作為金陵體系的學者,一生著力於農業經濟和品種改良的工作,曾培育出『金大2905小麥』,並在台灣積極投入戰後農村經濟復甦、農作物品種改良與灌溉渠道修復等工作。沈宗瀚並且力薦年輕學人前往美國攻讀農學學位,這些學人當中包括了後來的李登輝總統。他也曾在李登輝被警備總部懷疑從事共黨活動時加以力保,並且也是由他將李登輝介紹給蔣經國總統的。而在金陵大學農學著名校友中,馬保之則是作為台灣大學農學院院長,並且曾代表台灣中華民國長駐海外國家協助農業改良,如越南和賴比瑞亞。其中在賴比瑞亞的貢獻最為卓著,協助賴比瑞亞包括糧食作物的改良與農業教育制度的建立。甚至被尊稱為『賴比瑞亞農業之父』。 因此從一個植樹節也可看到中華民國早期農林業的發展以及裴義理這一位將外國知識帶入我國的重要學者。

      312植樹節的故事就只有這樣嗎?才不。仔細觀察一下二十四節氣吧。裴義理當初是觀察清明節的節氣。而二十四節氣正是依據陽曆(太陽繞行地球的節律)所定的,不是農曆喔。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古代中國與後來的日本也稱今天為『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我今天特別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內的好朋友Masako小姐討論到這個節日。在古代的今天,天氣會轉暖,同時開始有春雷,春雷會把那些原本蟄伏土裡睡覺的小動物和小昆蟲等等都給驚醒了,而有些地方還會帶來一些春雨,也讓時節正式邁向春天。也因此古代東亞大部分地區在今天會進入春耕季節。這個時間點其實是很多農作物開始耕作的時間,但對北方而言,則並不是很適合大型林木的生長。由於當年國民政府興起於南方,所以把植樹節改到今天,讓很多北方人大為跳腳。並且大為抨擊將植樹節與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兩個節日混在一起實在很功利化與政治化。但是孫中山確實生前頗為推動造林運動以及重視林學的發展就是了。總之國民政府也就依舊為之。不過執政者當時也沒料到自己後來的歷史命運還真的完全僅處在南方了。

      但就南方的台灣來說,實際上這一天植樹倒沒什麼不可以就是了。 只是植樹節的意義在全世界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了。由廣植樹木已變成區域性的種樹。對人工林與海岸林而言,植樹有其重要的意義,包括減碳排碳以及協助防風等等。但對於原本就已有的老樹,則保護老樹的意義其實遠勝於植樹。老樹的樹根及其所構成的微域環境其實是難以取代的。就更不用說很多原生林相,則保護棲地,使其自然演替其實更為重要。所以有不少國家,植樹節的真正意涵已成為了護樹(包括保護原生樹木以及在已破壞的荒地上重新植樹),植樹變成是一個復育生態的措施,而不是植樹節的全部。原生樹木的保護才是最重要的。而這其實還不僅是對於樹木的保護,在國外,有更多的措施是針對區域森林的保育。

土.jpg

(圖片:因為氣候變遷正在遭逢十年來最大旱災的鰲鼓濕地)

      如果回顧我國植樹節當初設立的歷史,也會發現如果不是因為水土流失並造成森林的大片破壞,也不會有一系列關於林業部門的成立,以及植樹節的設立等等措施了。只是如果從1915年開始算起到現在,人們對於森林環境到底有沒有更多的保護呢?其實沒有也。反而有越來越多的開發不斷加劇森林的破壞。全球森林大範圍的減少實際上正是一系列包括生物多樣性崩毀、氣候變遷加劇等重要的元兇。而在台灣,人們往往要到類似莫拉克風災這種大型災難造成土石流沖來沖去時才會想起森林的可貴。

      今天是312植樹節,你開始注意森林的保育了嗎?在現代的保育觀念中,這些會遠比只有種樹要來得更重要與全面性喔。畢竟科學總是與時俱進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