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科教館國際土壤年展區的入口
土壤生態系作為全球四大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之一(其他三者為熱帶雨林生態系、淺海珊瑚礁生態系與深海生態系,其中土壤中的生物族群以微生物為大宗,蘊含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細菌、放線菌、真菌等類群)。也是支撐人類農業最重要的生態系統。然而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33%的土壤出現劣化,然而要形成1公分厚的土壤卻需要至少1000年的時間,而全球1/4的生物存在於土壤之中,而土壤又是連結陸地上許多生態系最重要的底層結構,不僅是自然界植物的生長介質,也直接和氣候變遷的調節(如熱帶雨林土壤、濕地土壤作為重要的碳庫)、提供動物飲食(如黑冠麻鷺和鷸鴕均以蚯蚓或其他土壤蠕蟲類為食)、提供中大型動物棲息(如鼴鼠、土撥鼠、棕沙燕、灰沙燕、蜂虎科鳥類、翠鳥科鳥類均以土壤掘穴為棲所,家燕、蜂類以土壤為築巢素材)、礦質元素循環的重要處所(如氮循環、硫循環、碳循環等均以土壤為重要的微生物作用區域)等息息相關。也因此土壤扮演地球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毀敗了大量的土壤,也讓全球土壤面臨保育和管理的關鍵時期,因此去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12月5日定為「國際土壤日」,並宣佈今年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以藉此呼籲全球人民加強對珍貴土壤資源的愛惜和保育。
為響應今年國際土壤年的活動,除了農委會舉辦相關的慶祝活動(我國已參與聯合國主持之「全球土壤伙伴計畫」 (Global Soil Partnership,GSP),而我們的中華土壤肥料學會亦為國際土壤學聯盟(IUSS)之國家會員)。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也在今年春天盛大舉辦了土環週週展(這個週展自2002年第一屆土環週之後成為每年的常設週展,而在今年則呼應國際土壤年擴大舉辦)。並且除了土環週,更投入2015國際土壤年的巡迴宣導展覽。就在今天,這個展覽來到了小朋友很多的科教館。所以除了原先的講板也特別為小朋友設計了現場土壤體驗以及土壤剖面明信片DIY等活動。
照片:以“小動物”來描述多樣化而活動旺盛的土壤微生物
照片:自製剖面明信片
照片:土壤剖面介紹以及強酸性和強鹼性土壤的管理方法
照片:土壤環境科學系Logo
照片:土壤pH meter、採土器、顯微鏡以及小朋友體驗區
本次由中興大學土環系學生所擔綱解說和宣導的國際土壤年巡迴展,成員均為系上碩士班的學生,並由申雍老師作統籌。這次的展覽囊括了土壤基本性質的介紹、土壤與環境生態之間的交互關係、土壤微生物族群、土調的部分工具、強酸或強鹼性等土壤的治理、土壤質地與剖面的解說等等。十分地精彩。
照片:展場單位科教館放置在現場給小朋友玩的鼴鼠布偶
照片:土壤質地介紹看板
照片:科教館票根,此次國際土壤年巡迴展設置於常設展認識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生態展區附近
趁著今年國際土壤年的巡迴展覽,大家也多多了解一下臺灣的土壤,並且體驗世界土壤的重要性吧!
延伸閱讀:
2.soils-2015 | 2015 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