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居里夫人拍攝於1898年的照片(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人類需要善於實踐的人,這種人能由他們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者, 這種人醉心於一種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發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質利益。」「科學家的天職叫我們應當繼續奮鬥,徹底揭示自然界的奧秘,掌握這些奧秘以便能在將來造福人類。」 這是瑪麗居里夫人的名言中,我最喜歡的兩句,因為這揭示了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這樣一位一代物理與化學研究工作者為了公眾福祉,持續奮鬥的胸懷。
再過三天便是7月4日,也是瑪麗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的逝世紀念日。我不知道到時候包括 google或是臉書是否會有她的紀念活動。我在大學時期很感念我在中興土環系的張家銘老師 ,他對我一生的科學觀念有很大的型塑。他時常講述到瑪麗居里夫人的事蹟。有一次學生活動, 更直接播放了電影《居里夫人傳》,讓很多同學都能去品味那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戰亂紛呈與科學蓬勃發展交會的時空中,一位女性平民科學家是如何努力擺脫貧困與性別等諸多問題,而成為偉大的科學家。也讓我從小學時代對居里夫人生平的淺薄理解真正昇華為對居里夫人的敬佩。
圖片:年輕時期的瑪麗居里(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二十世紀初歐洲有很多的科學家都曾接受過瑪麗居里的幫助,包括愛因斯坦、保羅朗之萬、 瑪格麗特·佩里(元素鍅的發現者)等人,愛因斯坦曾說居里夫人是他在歐洲不可多得也最理 解他的好朋友。居里夫人一生當中其實遭遇過幾次不同的衝突場景,包括一些學術爭端甚至是一些八卦緋聞,但居里夫人往往選擇退避,她透過自己的理性,以及不好與人爭鬥的個性,一一將那些風波加以平息化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有些科學家醉心於投入致命武器的研究,例如弗里茨‧哈伯(哈伯法製氨的發明者,也是各類毒氣的發明者)。有些科學家為了名利而失去自我。但居里夫人卻放下手邊一切的研究工作,致力於放射醫學技術的研發,以幫助法國戰地外科醫生協助戰爭中的傷患。她倡議設立戰地放射中心,並且協助指導組裝流動式X光機車輛以及教導醫護人員使用X光裝置。1915年,瑪麗更製造出含有鐳化合物所散發放射性氣體氡的空心針,用於給感染組織的消毒。僅管有著這些人道貢獻,居里夫人卻從未接受法國政府的褒揚。 瑪麗居里一生強調科學真理的追求,但也強調服務人群,以及誠實、正直、和平和理性的價值觀。當年她得到了諾貝爾獎。不僅將第一個諾貝爾獎的獎金中絕大部分都分給了朋友、家人、學生和助手。還刻意不為鐳分離法申請專利,因為瑪麗居里不希望自己的成就反而成為別人科學研究的阻礙。相形之下,現代有不少科學家總是競相爭奪專利權,造成有些疾病醫藥技術或是重要工業技術因為專利權擋在那裏而無法繼續研發,而使得科學研究變成成就個人桂冠的踏板,以及變相圖利自己或特定公司的工具。這真的是很不一樣的。居里夫人正是因為強調眾人福祉為先不以自身為先的諸多事蹟,所以才讓很多人在多年以後仍然懷念著她 。她從來都不是一位以自身為重的人。更經常把許多獎金全數捐獻給他人,而自己卻分文不取。所以愛因斯坦才說:「居禮夫人大概是世上唯一不為名利所腐蝕的人」。
真正的科學家總是不拘於世俗、也不居功勞。從當年居里夫婦在極為艱困的條件當中透過結晶的方法分離出鐳鹽;再到瑪麗居里在其中年之後所推廣鐳在醫學上的應用;再到現今,鐳或者是與鐳相關的元素層面應用早已一日千里。而且也已經從物理化學更加延伸到環境科學方面。像是鐳和鉛、釙等同位素也經常被用於探討海洋化學環境的變動情形。海洋雪對某些元素有特別的親和性,例如有機質容易吸附鈹、砷、稀土、釷、鉛等元素,而無機質則容易吸附鐵、錳、磷等元素。其中,鐵、錳之類的元素在形成奈米尺度的氧化顆粒後,又能進一步吸附更多過渡金屬元素,包含釩、鉻、鈷、鋅、銅、鎘、錫、稀土和鐳、鈾、釷等。這些元素以海洋雪作為載體,如果中間沒有遭受脫附的情形,則最終會抵達海床,進一步又影響海底沉積物當中的生物環境與化學環境。但對於鐳的化學特性,如果當年瑪麗居里多一些私心,讓鐳的相關專業知識被專利權等法律架構加以封鎖,我們可以知道後續的化學視野恐怕沒有這麼快能被打開到如此寬廣的地步。由此可見無私是多麼的重要。
圖片:二十世紀初期瑪麗居里夫人在法國的一間實驗室(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隨著現代資訊的爆炸進展,各類價值觀也越發紛呈與多元,人們看似更容易接近彼此,但也變得更容易疏遠彼此;看似天涯若比鄰,但卻也越發容易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走向對立和衝突。於是世界各地在二十世紀末逐漸平息的鬥爭與戰爭似乎又有越發白熱化的趨勢。在資訊 爆炸的今天,很多人只要掌握了一點資源,便持續不斷想要以這些憑藉來爭奪名利。於是世界的和平也越來越處在危險的邊緣之上。追求和平其實一直是自古以來許多古聖先賢的理想 ,而古代經典也一直教導我們應該要理解自己的渺小,而真正體會造物的浩瀚,尊重世間萬 物,追求理性共融。就像基督教《聖經》加拉太書曾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 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但人們卻很容易因為固執自我的信念而讓許多和平的願景遭受到毀壞。很多時候,條條大路通羅馬,自己的一種做事的信念與方法,其實並非唯一的方法。自己所眼看到的、所經歷的經驗,其實 也只是萬事萬物的一個面向而已,尊重他人的想法,往往才能真正看到不同的面向,並且找到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何擺脫固執卻真的是很困難的。尤其現代人往往自恃自己懂得的知識較多,或自認自己所信奉的觀點和原則才是唯一正確的,這也讓資訊化的社會反而人們透過快速的資訊流通往往更加速了某些事物對立與衝突的情形。有些人常常對看不順眼的對象就群起攻之,並且得理不饒人,絲毫沒有透過相對性的觀點來思考對方的立場,彷彿嗜血猛獸般,藉由資訊化社會快速流佈的各路引擎,以陰狠的文字和語言利齒來撕咬螢幕另一端的仇敵(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意見不同,甚至根本不認識),而當虛擬社會中的某些衝突越演越烈時,最終也將負面的能量引爆到現實社會。輕者引起社會案件,嚴重者甚至引爆大型社會鬥爭甚至全面性的戰爭。這應該是當年投入資訊網路研究的許多科學家所始料未及的吧。
瑪麗居理夫人因為知道大自然的浩瀚,所以認為揭示這些藏身於浩瀚中的奧秘,並且以之服務人群才是自己的天職。因此她一生不太愛與人爭鬥那些虛假的利益。也因為她能體認這些道理 ,所以她一生虛懷若谷、謙虛謹慎。不太與人爭端。有一次,斯克沃多夫斯卡她一人閒居鄉下,結果被一名眼尖的記者所發現,當記者想要訪問她的時候,她卻只說:「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 ,不應該注意人。」她認為科學發展與科學服務的本身遠比做科學的名人重要得多。對事不對人,跳脫對人的主觀框架,這也是居里夫人重要的思考方式。佛教經典《增一阿含經·力品》中曾說:「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 世間」。前幾句都是在講捨棄小眾和自我的利益而追求更多數人們的福祉。最後一句『為身忘世間』卻最困難,因為是在講忘卻自我所對世間既有的主觀,勘破自我的盲點,唯有不從自我的立場來看世間,以理性的觀點端看事物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世間,並增進世間的和平和樂。而居里夫人其實已經做到這樣的境界。
自古以來,貪欲的熾熱,瞋恚的險惡,以及固執的仇怨,其實也多半建立在過度強調自我信念的問題方面。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其實正是化解這一問題的重要方式。人總是互相的,我為人人的結局多半是人人為我,而且這樣的社會將越來越充滿溫暖與快樂。如果從一開始就要人人為我,那最後也將讓社會持續走向分歧與對立,如此距離人間煉獄也不遠了。有的人說只可惜這世間是否還能再來一位瑪麗居里夫人?但我覺得這不是重點。應該說我們是否有把瑪麗居里夫人的精神學習起來。將那典範放在心中,應該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