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現今的大家大概都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不過其實端午節最早的緣起,還和另外一位楚國人有關,那就是伍子胥。伍子胥當年由於全家都被楚國奸臣費無忌所構陷,並被楚平王所殺害,因此投奔吳國,成為中興吳國的重臣。但是吳越交戰,吳王夫差因為吳國一時的強大而無法接那伍子胥提防越國的忠言,甚至聽信讒言,命令伍子胥自刎,按伍子胥遺言將其眼睛懸於城門(因為伍子胥要親眼看到不聽勸告的吳王走向被越國滅亡的道路),剩下的屍體則裝袋扔到錢塘江。傳說伍子胥冤死後,每年都在五月左右於錢塘江興起 波濤巨浪,從此,吳國百姓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舉行“迎濤”儀式來紀念伍子胥。但是不知道是否是地形的改變或氣候的變遷,這個傳說與日後錢塘潮每年極盛的時間其實不太一樣,我們所知最遲到宋代以前,錢塘潮的波濤其實是在每年農曆八月十八的潮水最為壯觀。所以蘇東坡才會寫下「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文句。
但歷史的進程到了戰國時代,當年無論吳越的領地都已變成楚國的國土。越國被楚攻滅時,越王無彊的後裔又跑到更南方的區域建立東甌國與閩越國,後來相繼被秦所滅,漢朝時復起再次被滅。而楚國在戰國時曾在楚威王時期中興,但旋即又日益飽受秦國的欺凌。尤其在秦臣張儀的讒言欺騙之下,楚懷王流放了忠諫的屈原。後來懷王發現受騙,損失大片領土,雖然重新啟用了屈原前往齊國以結盟抗秦。但最終懷王還是受到張儀的欺騙,被拐到秦國身死異地。懷王的兒子頃襄王即位後,朝中仍是大批的親秦之臣,屈原再次受到陷害而被流放。屈原始終牽掛國家,希望有朝一日君王能再次啟用他以對抗強秦,但光陰飛逝,屈原始終沒能看到自己重返國都的一天。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大舉進攻楚國,並且攻下國都郢城,火燒楚國宗廟,毀壞歷代先王陵墓,秦軍對楚國燒殺擄掠又引水灌城。《水經注‧沔水》記載:「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屈原再也不忍見到楚國的慘狀,於是就跳汩羅江自盡了。屈原投江時,百姓得知後立刻划船撈救,可是救援不及,一直划到了洞庭湖,始終都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便常常蕩舟江河以寄哀思,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龍舟競賽。而百姓為防屈原屍身被魚所吃,因此不斷投竹筒放米以救其屍身。後來逐漸演變為每年端午以樹葉包裹米飯,並以五色來綁,以祭屈原,這就是所謂的粽,也是粽子的由來。秦國對後世楚國的殺戮仍然非常盛,所以楚人對秦國有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後世對屈原的懷念一直很深刻。楚國疆域廣大涵括大片南方區域,因此端午節的習俗也因而變成南方人非常重要的節日。其實關於端午節還有很多傳說緣由,包括古越民族圖騰祭說、曹娥說、夏至說等等,傳說起源真要推究的話非常眾多,只是屈原說因為與暴秦興起後南方人的國仇家恨有關,因此最為有名。不過不管怎麼樣,端午節都是很有文化內涵的一個節日。
當年屈原不只是個文人,後代學者在研究他的著作《天問》時,發現屈原其實注意到了很多地球科學的課題,包括天地初開的問題、日月星辰運行規律、地球山川水流的形態(這部分後來還有學者認為已涉及到地球赤道直徑與南北兩極直徑的長短以及大地曲率等問題),可說相當神奇。當然這可能不一定和屈原一人有關,或許當時的古人早已有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知識。
而端午節的粽子學問也很大。粽子是古老的食物,也因此傳遞到各地千年之後,各地各有各的作法。我們臺灣的先民在明清時期伴隨移民帶入粽子文化。而粽子到了臺灣後主要分為南北兩種,然後另有包括客家粽等其他移民系統的粽子。據說由於早年臺灣開發是從南部開始,富貴仕紳多半聚集南部地區,而官商名流在飲食上喜歡細緻的口味,因此南部粽逐漸演變為精細講究的製作方式,先拌入調味料的生米,再加上五花肉、魷魚、干貝、香菇、蛋黃等多元的餡料,然後以桂竹葉包裹後放入水中煮熟。南部粽的烹煮過程耗時較久,但煮好的粽子米粒與餡料相互融合,口感軟Q綿密。而臺灣北部開發較晚,許多來自泉州的船商在艋舺、大稻埕、雞籠等地形成繁盛的聚落,也因此讓臺灣的北部粽傳承了較多源自泉州燒肉粽先炒米再蒸製的傳統做法,較為結實而有飽足感。北部粽是用炒到半熟的糯米,加上滷好的五花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栗子等餡料,再包入桂竹籜裡蒸熟而成。因此口感上粒粒分明比較像油飯,香味也比較重。最近網路上竟然在熱吵南北粽誰比較好吃的問題,其實對我而言都很好吃。而且南北粽也都是傳統文化的部分。吵什麼比較好吃還不如幫忙長輩炒粽子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