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松山高中生物研究社斑腿樹蛙移除夜採(示意圖).jpg

      最近斑腿樹蛙正在肆虐與擴散,另外去年還曾有還有不肖人士把國外種寵物蜥蜴綠水龍蓄意棄養丟到野外,而過去還有藉由貨物意外夾帶而引入的多線南蜥與沙氏變色蜥。斑腿樹蛙的引入其實也是肇因於進口園藝植物栽培不慎,使得斑腿樹蛙卵泡黏著於植物和容器上,隨著園藝植栽到處擴散至各處。由於斑腿樹蛙和臺灣原生種布氏樹蛙無論在體型大小、身體顏色與型態都很相似,不易區分。但其繁殖力卻極強,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因此這成為最近最棘手的兩棲外來入侵物種。而在近年來,臺灣有『北斑腿南錦蛙』的生態危機,斑腿樹蛙在臺灣北部的擴散較顯著,而南部的亞洲錦蛙(花狹口蛙)則在高雄等地較顯著擴散,後者還會發出擾人的噪音叫聲,據說可高達70分貝。

      外來入侵種對於生態系統的危害,主要包括對本土動植物的掠食、相近物種之間的競爭排擠效應、本身可能攜帶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蟲傳染給原生種動物,或者是透過雜交來影響原生物種的繁衍。由於外來入侵種是人類所造成的問題,所以當然我們人類也責無旁貸。對於斑腿樹蛙的移除,近幾年在東華大學楊懿如老師等人的倡議下,各地都有一些生態團體和志工響應這個工作。而實際上,許多高中的生研社社團外採活動中,原本是藉由野外的實際觀察來了解動植物,但是如果現今如果在野外看到外來入侵物種,則通常很多老師也會建議直接加以捕捉起來,一方面可以作為社團寵物(也就是將其隔離在教室的飼養箱裡面,可作為學生現成的觀察動物),另一方面則可減少野外環境中的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對於生態環境當中的強勢外來入侵種,抓到了當然也就不能再放生回野外了。這一部分有的社會衛道人士不明所以,而批評捕捉外來入侵種動物是在壓迫牠們的生存權,然而這些原本就不屬於原生生態環境又極具有侵略性的動物如果真的持續讓牠們在野外擴張。那問題將是很嚴重的。外來物種不見得每一種都會成為強勢的入侵種,有些則會成為穩定的歸化種,例如很多人類在農業上所應用的農用動植物有的經過野化所變成的歸化種。然而生態學上,很多案例往往也肇因於過去人類評估錯誤,結果引進物種造成很可怕的後果。所以對於物種的引入與否,其實時至今日,科學上自然有著越來越嚴謹的研究和評估。   

      目前斑腿樹蛙的擴張正有賴我們在平時於野外時能夠多多注意並防堵。斑腿樹蛙雖然和布氏樹蛙非常相像,但大致上仍可由一些特點來加以區別,首先斑腿樹蛙和布氏樹蛙最大的區別在於聲音,這也是野外最容易分辨的特點。斑腿樹蛙的叫聲與布氏樹蛙類同敲木板的『咑咑咑』很不一樣,傳說古早時期盜墓賊因為被布氏樹蛙的聲音所嚇到,所以又叫布氏樹蛙(舊分類系統被稱為白頷樹蛙)為『棺材蛙』。但斑腿樹蛙的聲音可一點也不同,牠們是比較小聲細碎『嗝嗝嗝嗝』或是『嘎嘎嘎』的聲音。母蛙雖然不叫很難透過聲音來抓到其位置,但抓走公蛙也同樣有助於阻止牠們繼續繁殖擴張。而如果針對身體的特徵,則布氏樹蛙大腿內側花紋是顏色鮮明的細網紋,而斑腿樹蛙的大腿內側網紋較不明顯,比較像深咖啡底色再點上白點。然後,布氏樹蛙背部通常有4條縱紋或細點,但斑腿樹蛙則常出現X紋或是其他變化較大的紋路。其他就真的很難分辨了。但斑腿樹蛙目前被發現適應能力似乎比布氏樹蛙要強,因此很多地方如果原來沒有布氏樹蛙分布,但最近卻出現相近個體,則可能要注意是否為斑腿樹蛙了。

      總之,其實很多外來入侵種的生態問題常常也都起因於人類的粗心(如不小心移入)或是居心不良(如蓄意棄養)等等。因此解鈴仍須繫鈴人。而對於高中剛開始投入生態觀察的年輕學弟妹們,其實協助捕捉外來入侵物種也是另一種在野外的經驗養成喔。

 

沿伸閱讀:

 

1.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認識及防治斑腿樹蛙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Data/281010553471.pdf

2.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http://www.froghome.idv.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