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義妁決定還是離開長安皇宮,轉而到民間繼續行醫。
義妁的藥簡
(摘自《遠方的空靈》短篇故事集)
作者:嚴融怡
這是在西漢年間,嘎~嘎~~清晨,幾隻停棲長安城頭的巨嘴鴉被街道上的騷動給驚飛。一大群官兵包圍了某 位御醫的家宅。接著眾人很快便穿過了廳堂。「奉皇帝詔,義氏行醫不仁,陰謀不軌,戕害王族。著令全家賜死!欽此!」宣詔官說道,義正及其夫人接過聖旨和毒藥。「義大人,我知道這箇中有冤情,且恐與 太醫令丞有關,但無奈我沒能夠查出對您有利的證據。」廷尉哀傷道,義正昂然道:「沒關係,張廷尉大 人向來執法剛正,有您知道我的冤屈,也就足夠了。」廷尉問說:「義兄,還有什麼是我可以為您善後的 ?」義正搖搖頭,接著轉頭對妻子說:「夫人,我們可以一起共赴黃泉,也是人生快事。」妻子也是含笑看著義正,兩人接著一飲毒酒,之後身體逐漸彎曲,口鼻冒出鮮血,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十五年後.......
「大娘,您的孩子脖子腫大,是因為頸項癭瘤結核的關係,這可以用一些海藻熬湯再搭配其它的處方即可 治癒。」一位年約十六歲的少女,正對著村中抱著重病孩子的婦人說話。只見這位少女膚如凝脂,眼似水 杏,顧盼神飛,文彩精華,清新脫俗。眼神眉宇間顯現了聰慧與文氣,而性情卻相當活潑。這時另一位婦 人的小孩也有脖子腫脹的情形,她對姑娘喊道:「義妁姑娘,我的孩子也是脖子腫大。是否也要加入海藻 這一味藥?」義妁搖搖頭說:「這位大娘,您的孩子的症狀和那位大娘的孩子不同,反而是因為風寒所引 起的後續病症,您的孩子應該仍在喉嚨腫痛和咳嗽吧?」「是的。」「我還要在您孩子的藥方當中再加一 味薤白,以助行氣止痛、理氣寬胸、通陽散結。」義妁說著,在竹簡上寫了藥方。然後開給了那位婦人。 「咳咳!好了!好了!我才不過遠行一段時間在外行商,結果你又背著我在行醫道之事。」一個中年男子 走了過來,這時一眾病患都被他支開。「爹,您這是做什麼呢?這些百姓有病痛需要女兒的幫助。」義妁急著說,「我說過多少次,醫者多風險,弄不好可是會敗家亡身的!你就是不聽,一個女孩家,還學那些郎中在樹下看診,你眼裡就只有外人而不聽爹的話,真是女大不中留!」義妁道:「可是古人都說醫者是大德,古代聖賢多敬醫道。」那中年男人看了看養女,嘆了口氣。
十五年前,義妁的父親義正遭到太醫院最高主事者太醫令丞崔府志的陷害之前,有一天親自把一對兒女託付給摯友許善友領養。同時囑咐他勿將身世告知這對兒女。然而義家世代行醫,那天生行醫的種子卻早已被義妁所繼承。自從義妁的弟弟在一年黃河潰堤而與許家人失散之後。許善友更加呵護義妁,因為他已不能夠再失去義妁了。尤其黃河氾濫讓許善友幾乎一貧如洗,他咬緊牙關維繫家中的生計,設法能夠給義妁最好的照顧。
他一直謹守與好友的承諾。沒有告訴義妁她被領養的事,一直把義妁當做自己的親生女兒撫養。事實上他也知道如果讓崔府志得知義家還有後人在世。崔家鐵定不會放過義妁的。因此他才一直反對義妁學醫,這方面的原因雖然他總是向義妁表示:『女人學醫沒有用』。但那只是表面上的話語,實際上他憂心仇人找到義妁,甚至讓好友絕後。
雖然養父不斷阻止學醫,但義妁只要一有人找她養父看病,便會偷偷躲在後面看,而且每當有游醫到村裡治病,她也會偷偷向遊醫學習。甚至經常偷偷上山採摘草藥,自己想方法嘗藥、試藥,鑽研各類草藥的療效。許善友也知道自幼聰明伶俐、天資聰穎的義妁已經掌握越來越多的醫學知識,而且已能夠幫助村落百姓解決某些疑難小症,其實自己是越發難以阻擋這個小女孩的求知欲了。
有一回一群江洋大盜劫掠縣城,許家差點也被劫掠。但是許善友認出了其中一個匪首居然是義妁失散多年的弟弟義縱,只見他人小鬼大,居然也成了一方大盜,義縱和他童年的玩伴張次公已經率領了不少的山寨弟兄。義縱覺得很羞慚,他向養父與姊姊行禮後,便帶著匪眾離開了縣城。但是沒多久縣城便瘟疫四起,許善友也因而染上重病。義妁雖然和遊醫竭盡所能,但眼看父親依舊藥石罔效。「爹,您振作點!妁兒一定會治癒你的!」「妁兒,妳知道嗎?妳本不姓許,妳不叫許義妁。你...你...你就叫作義妁。雖然你的親生父親要我不要告訴妳真正的身世。然而...我覺得還是應該讓你知道這一切的真相。」許善友在臨死前告訴了義妁她的身世,並再次告誡她不要學醫,以免遭到太醫院惡勢力的迫害。但是,義妁憤恨那場奪走她養父的瘟疫;在她悲痛萬分地埋葬了養父之後,非但沒有放棄學醫的念頭,反而更加發憤誓言要成為天下醫術最高強的醫者,為所有百姓消除疾病,哪怕自己真有一天會被仇人所尋獲迫害也在所不惜。
此後,義妁遍訪天下名醫,拜他們為師,費盡心力學習醫術。這名到處拜師學醫的奇女子也被長安坊間第 一名醫鄭無空所注意到,鄭無空後來收她為徒。義妁從鄭無空那裡學到了京城最精要的醫學。在她旁徵博 引、整合各方醫典和藥方之後,終於成為一位女名醫,人稱『女中扁鵲』。
有一天,一位身患重病的士族人士來找義妁求治,這個病人面色如土,腹部脹得像皮球一般,上氣不接下氣。眼看就要不成了。義妁診斷後,取出數根銀針在病人的下腹部與大腿上扎了幾針,之後再將藥粉敷在 病人的肚臍眼。然後接連幾天熬藥給病人喝。幾天後,病人居然痊癒了。後來士族人士將這件事情傳揚開 來,義妁於是在鄉里的名聲大噪,前來看病的百姓絡繹不絕。
就在數月之後,漢武帝聽聞了義妁的聲名。正好這時候王太后身患重病,吃遍宮中太醫所開的藥方仍沒有 好轉。因此便請人將義妁宣進宮中替太后看診。
寂靜的樹林中驀然響起一陣馬蹄聲。幾個衛士勁裝策馬而行,護送著馬車飛馳而過一處狹窄的峽谷。啪咂 啪咂!馬車的車輪輾碎了路面的薄霜,一時冰水四濺。但就在山崖上,幾名黑影趴伏在山壁,鬼鬼祟祟的觀望,一確定馬車通過,立時相互使了眼色,沒過多久,數支飛箭劃破長空,箭如雨下般地落到馬車上。 衛士當中有人中箭落馬,但也有人搭箭反擊射下山壁上的刺客。不久,刺客衝殺下來,雙方正式刀光劍影地相互搏鬥。一陣廝殺之後,雙方仍然打了平手。但這時山道的另一側卻又有官軍衝殺而來,「不妙!這些衛士看起來不是普通衛士,而是禁衛軍,如果再加上援軍,我們鐵定難以應付!快撤!」為首的蒙面中年男子說道。「大人,我們可能得要先行撤退了!」義妁身在馬車當中,無意中聽到刺客的對話聲。先前已有不少箭羽射入車中,險些射中她。她拔起其中一支箭,發現上面餵了毒。
後來刺客們漸次敗退而走。領軍救援的正是廷尉。「義妁姑娘受到驚擾了!妳沒有受傷吧?」廷尉上前行禮道,「我沒有事情,感謝大人的救援!」廷尉看了看義妁,只見她容顏絕麗的臉龐依稀有著父親義正的輪廓。「看來你果真是當年義大人的女兒。真好,能夠再看到故人之女。我真的感到高興。」廷尉將他昔日和義正在官場上的友誼也分享給義妁,兩人只覺得感慨萬千。「張大人,這是我剛剛在箭上看到有毒, 而且這毒物似乎非比尋常。」「好,我一定會查明這群刺客的來歷。」
當義妁來到未央宮時,漢武帝身患沉痾的母親已經等不及了,立刻將義妁召至寢殿看診。義妁很快便診斷出太后的病因,沒多久便將太后的病給治好了。漢武帝十分高興,他眼見義妁的容顏甚美,幾乎有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的姿色。然而他卻又從義妁的眼眸中看到了當年義正的眼神。尤其就在太后康復不久,太醫院崔府志銷假返歸,並向武帝密報義妁的身世。這使得武帝不免心有疑慮。武帝問道:「你是罪臣義正的女兒吧?」義妁在這幾年當中已經越發了解當年的許多事情,她向皇帝行禮,並且不急不徐說:「民女確為罪臣之女,而且若按律法,本應不在人世了。只因當年父親欺瞞聖上,而將民女轉託友人,這才讓民女長大成人。請聖上降罪。」武帝搖搖頭說:「降什麼罪呢?你救了朕的母親。而朕當年卻殺了你的父母。」「陛下,當年的治罪仍應該要繼續執法完畢才是。」這時身邊的中年大臣上前奏事道,這個大臣正是崔府志。張廷尉這時上前道:「陛下,已經事隔超過二十年,已過了執法年限了。這次義妁如果沒有微臣護衛,恐怕已經死在秦嶺山谷了。」武帝一驚,問道:「有這等事情?」張廷尉將義妁遇險的事情向武帝稟報,並且他已查明,那箭羽的毒藥確實是來自於太醫院所用的罕見劇毒。只見崔府志臉色微變,這時義妁悄悄向廷尉說:「大人,我覺得崔大人的聲音和當晚刺客首領的聲音好像。」張廷尉瞄視了崔府志,向武帝表示希望重新調查義正的案件,武帝認可了。
就在調查案件的期間,崔府志不告而別,京師也遍尋不到崔府志全家人。廷尉認為崔府志畏罪潛逃,但是武帝認為仍查無實證證明是崔府志做的。只是無論如何,當年義氏全家不應該蒙受罪責。當年王族公子飲藥致死的死因其實來自於藥方被掉包了。而義正所寫的正確藥方後來在御膳房的某處被找到。自此武帝認為義氏無罪,義妁更搭救了他的母親。因此封她為女侍醫,留在宮中專為太后看病。
王太后十分賞識義妁,因為她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她還想要再賞賜義妁,便問義妁說:「你有兒子或是兄弟嗎?」義妁長年行醫,年過二十多仍雲英未嫁。她恭敬回答道:「太后,我只有一個叫作義縱的弟弟。」王太后說:「那你把他宣進宮中,我讓皇帝為他封官。」義妁說:「太后,這不成。他行為不檢點,為亂鄉里,不能做官。」「喔,他是如何為亂鄉里?」義妁雖然對於同是孤兒的親弟弟也十分疼愛。王太后要封她弟弟為官,義妁本應求之不得。然而,義妁以她弟弟嘗與張次公俱攻剽為群盜為由打算婉拒王太后的恩典。不過,王太后不以為意,仍然執意要封賞義妁的弟弟,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皇室覺得對於義家有所虧欠。此後,在王太后屬意給漢武帝之後,朝廷正式把義縱宣進宮,封他為中郎,之後又補上黨郡中令。此後義縱有感於姊姊一直濟世救人又深受皇家青睞,於是勇於立功、奉公守法,也作為一個很好的官吏。後來又升官為長安令、河內都尉。就連曾經一同為非作歹的張次公,也被舉薦給漢武帝,後來入了軍營,帶著曾經的匪眾一起為武帝征戰南北,立下戰功,後來還封為岸頭侯。可能有著『回頭是岸』的寓意。
就在姊弟都為朝廷做事的幾年後。公元前126年,王太后去世,義妁選擇不再待在宮中,她向武帝辭退了宮中的職務,希望能持續為平民百姓行醫,並且能夠把更多她所記錄的藥簡都傳遞給民間對於醫術有興趣的人士。隨著義妁歸隱於民間,史書也不再記錄這位巾幗女醫後來的行蹤,但相信義妁仍在五湖四海當中持續行醫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