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弗朗西斯科繪製的空心菜(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png

圖片:弗朗西斯科繪製的空心菜(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作者:嚴融怡

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又稱為蕹菜或是甕菜,據說古代運輸空心菜常常使用甕來裝載,所以被稱為甕菜。它的花形像極了牽牛花,實際上它也隸屬於旋花科(Convolvulaceae),可視為依水而生的另一種牽牛花。而且它在臺灣幾乎一年四季都有生產(以三到十二月為主),又遍佈於很多種料理當中,幾乎沒有人沒吃過它。在臺灣,空心菜的真正栽培雖然以北部的桃園以及中部的臺中和雲林為大宗,但有滿多濕地分布有野生空心菜。雖然很多人都喜歡吃炒空心菜,也包括我自己在內。然而空心菜真正的來歷,也就是以生物地理學來研究它最初的物種分布,則詳細的位置科學家還是很不明朗,只知道空心菜應該原產於東南亞,而且很可能在宋代左右傳入東亞。 然而一些古書中提到空心菜源自的『東夷古倫國』則至今仍然不能很確認這個國度位在東南亞的哪邊。 空心菜生長力極強,可生長於旱地與濕地,而且如果只採摘嫩梢仍然可以再生並可以重複採摘。

1760年的Peter Forsskål(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jpg

圖片:為空心菜定學名的彼得·福斯科爾(Peter Forsskål)(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空心菜對我們亞洲人來說很熟悉。那對於歐美人來說呢?大概在十八世紀,空心菜被瑞典探險家兼東方學學者彼得·福斯科爾(Peter Forsskål)所注意,並且定名。而後更被西班牙修道士兼植物學家弗朗西斯科·曼努埃爾·布蘭科(Francisco Manuel Blanco)所注意到,特別為空心菜畫了科學繪圖。弗朗西斯科·曼努埃爾·布蘭科作為奧斯定會成員。也是菲律賓第一本全面的植物志《菲律賓植物志》(Flora de Filipinas)的作者,他對於弘揚亞洲區域的植物有著重要的貢獻。不過對於北美而言,空心菜的傳入則比較晚。

Blanko Manuel Fransisc-botanist (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圖片:為空心菜製作插畫的弗朗西斯科·曼努埃爾·布蘭科(圖片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美國一直遲至1970年代才引入空心菜。但是這種在亞洲似乎沒什麼損害的植物一到了美洲就不一樣了,美國農部(USDA)注意到這種植物到處可以長而且每天可生長4英吋,似乎足以對一些水域和陸域的本土植物物種都構成威脅,因此美國農部特別將空心菜列入有害雜草的名單當中。而且美國一些州有一些對於空心菜的管制,這當中就以前讀到的資料似乎尤以亞利桑那州最為嚴苛,過去亞利桑那州與聯邦相關機關還曾經聯合稽查並沒收銷毀了一些非法空心菜。儘管主管機關擔心空心菜可能會迅速擴散,不過不同的州仍然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像是加州、德州與佛羅里達州的農民似乎可以向他們所在的州申请許可種植空心菜,不過亞利桑那州則沒有這類許可。這可能和亞利桑那州近幾年在很多環境變遷方面的嚴峻有所關聯吧。

空心菜對土壤的選擇性並不強,不過對於缺乏鈣或鉀似乎比較敏感一些,比較容易導致葉片生長異常。另一方面,過去曾看過有文獻指出空心菜對於土壤重金屬當中的鎘吸收能力比較強一些,因此也曾有人針對這一方面進行過相關的研究。總之,我們對於空心菜這一隨便長隨便生的蔬菜,其實還是有一些值得探索的地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植物 土壤學 生物地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永續的蓋亞 的頭像
    永續的蓋亞

    小蟑螂的土土小窩

    永續的蓋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